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喘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喘促

證名

喘促,又稱喘息,為中醫常見病證之一,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、氣息不暢,甚則張口抬肩,難以平臥。此證可分為實喘虛喘兩大類,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各異,需辨證施治。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專列「喘促門」,詳述其理法方藥,為後世醫家所宗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實喘

    • 多因外邪侵襲或內傷痰飲所致,病位主要在肺。
    • 外邪犯肺:風寒、風熱或燥邪襲表,肺氣壅塞,宣降失常,發為喘促。
    • 痰濁阻肺: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壅於肺,氣道受阻,呼吸不利。
    • 氣鬱化火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上逆犯肺,肺失肅降。
  2. 虛喘

    • 多因久病體虛或勞倦過度,病位在肺、腎,尤以腎不納氣為關鍵。
    • 肺氣虛弱:久咳傷肺,或氣虛體弱,肺失宣發,呼吸短促。
    • 腎不納氣:腎主攝納,若腎精虧虛,氣失攝納,則呼多吸少,動則喘甚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實喘:發病急驟,呼吸深長有餘,氣粗聲高,胸悶痰多,脈象有力。
  • 虛喘:病程較長,呼吸短促難續,氣怯聲低,動則加劇,脈象微弱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短氣:指呼吸短促,不足以息,多屬虛證,與喘促之氣逆上衝有別。
  • 哮證:喘促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,多因痰伏於肺,遇誘因引觸而發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實喘:以祛邪利氣為主,如宣肺散寒、清熱化痰、降氣平喘等法。
  • 虛喘:以培補攝納為要,如補肺益氣、溫腎納氣等法。

古籍參考

《景嶽全書》強調喘促「在肺為實,在腎為虛」,並提出「未發時以扶正為主,既發時以攻邪為急」的治療綱領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詳列喘證分型與方藥,如麻黃湯、定喘湯之應用。

喘促一證,涉及臟腑氣機升降,臨床須細辨虛實,結合四診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