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濁
痰濁為中醫病理名詞,屬穢濁之邪,乃體內水液代謝失常所生之病理產物。其形成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脾失健運為關鍵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水濕停聚,則易凝而為痰;肺主宣發肅降,若肺氣失宣,水液不得布散,亦能聚濕成痰;腎主水液氣化,腎陽虛衰則水濕不化,痰濁內生。
痰濁質地黏稠,性屬陰邪,易阻滯氣機,纏綿難去。其致病特點為病位廣泛,症狀複雜多變,常隨氣機升降而流竄周身。上犯於肺,可見咳嗽痰多、胸悶氣促;蒙蔽清竅,則頭暈目眩、神昏嗜睡;滯於經絡,可致肢體麻木、腫脹或痰核瘰癧;若痰與熱結,化為痰熱,可見煩躁譫語、痰黃黏稠;若與寒相凝,則成寒痰,表現為痰白清稀、畏寒肢冷。
痰濁之辨證須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。常見舌苔厚膩,脈滑或弦。治則以「化痰祛濕」為主,依其寒熱虛實配伍用藥。如二陳湯燥濕化痰,溫膽湯清膽和胃,半夏白朮天麻湯化痰熄風等,皆為臨床常用方劑。痰濁既為病理產物,亦為致病因素,久病多痰,故有「百病多由痰作祟」之說,足見其於中醫理論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