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痰濁是中醫學名詞,指人體內的痰和濕。痰是呼吸道分泌物,濕是水液代謝失常所致。痰濁是人體內的一種病理產物,會影響人體的健康。
痰濁的形成原因有很多,包括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、勞倦過度、外感風寒等。飲食不節,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水濕停留,形成痰濁。情志不遂,會導致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痰濕內生。勞倦過度,會導致氣血不足,痰濕內生。外感風寒,會導致肺氣受損,津液失調,形成痰濁。
痰濁的症狀主要有咳嗽、痰多、胸悶、氣短、頭暈、頭痛、耳鳴、心悸、胸痛、腹脹、腹痛、便溏、便秘等。痰濁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清肺化痰、健脾利濕、理氣活血等。
痰濁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產物,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導致痰濁進一步加重,影響人體的健康。因此,如果出現痰濁的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痰濁的論述:
“痰濕系穢濁之邪,故稱。”
“痰濕之邪,上則為咳嗽,下則為泄瀉。”
“痰濕之邪,留於胸中,則為胸悶、氣短。”
“痰濕之邪,留於頭目,則為頭暈、頭痛、耳鳴。”
“痰濕之邪,留於心肝,則為心悸、胸痛、脅痛。”
“痰濕之邪,留於脾胃,則為腹脹、腹痛、便溏、便秘。”
“痰濕之邪,留於四肢,則為四肢酸痛、麻木。”
“痰濕之邪,留於肌膚,則為肌膚不仁、瘙癢。”
“痰濕之邪,留於關節,則為關節疼痛、腫脹。”
“痰濕之邪,留於經絡,則為經絡阻滯、疼痛。”
“痰濕之邪,留於臟腑,則為臟腑功能失調。”
“痰濕之邪,留於全身,則為全身不舒、乏力。”
由此可見,痰濁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病理產物,可以影響人體的各個方面。因此,如果出現痰濁的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