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濁內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濁內閉
病證名,簡稱「痰閉」。為中醫臨床常見閉證之一,多因痰濁壅滯、蒙蔽清竅或阻滯氣機所致,其病機與痰邪的性質及所犯臟腑密切相關,可表現為神志異常、氣機閉塞或濕熱蘊結等證候。
病因病機
- 痰濁內生: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;或肺失宣降,津液凝滯為痰;亦可因肝鬱化火,灼津為痰。痰濁隨氣機升降,內擾臟腑,上蒙清竅,形成閉證。
- 痰火互結:痰鬱久化熱,痰火擾動心神,或痰熱壅塞經絡。
- 痰風相搏:肝風內動,夾痰上擾,閉阻腦竅,常見於癇證或中風。
- 濕熱釀痰:溫熱病中,濕邪與熱相合,蒸鬱成痰,痰濁蒙蔽心包,如《溫熱論》所言:「濕與溫合,蒸郁而蒙蔽於上。」
臨床表現
痰濁內閉因痰邪性質及病位不同,可分為以下證型:
- 痰火內閉
- 症狀:煩躁譫語、面赤氣粗、喉間痰鳴、甚則昏迷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病機:痰熱擾心,閉阻神明。
- 痰風內閉
- 症狀:突然昏仆、抽搐吐涎、牙關緊閉,或肢體偏癱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- 病機:肝風夾痰,上蒙清竅,多見於癇證或中風閉證。
- 痰迷心竅
- 症狀:神情呆滯、喃喃自語、舉止失常,或昏迷不醒,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病機:痰濁壅塞,心神被蒙,常見於癲證或濕溫病。
- 濕熱痰蒙
- 症狀:身熱不揚、神昏嗜睡、胸悶嘔惡,舌苔黃膩垢濁,脈濡數。
- 病機:濕熱鬱蒸,痰濁蔽竅,如《溫熱論》所述:「此津虧濕熱熏蒸,將成濁痰蒙閉心包也。」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痰濁內閉以「化痰開閉」為大法,根據痰邪兼夾證候配伍:
- 痰火內閉:清熱化痰、開竅醒神,方用黃連溫膽湯合安宮牛黃丸。
- 痰風內閉:熄風滌痰、開竅通絡,方用滌痰湯合至寶丹。
- 痰迷心竅:滌痰開竅、理氣解鬱,方用導痰湯或蘇合香丸。
- 濕熱痰蒙:化濕清熱、豁痰開蔽,方用菖蒲鬱金湯合甘露消毒丹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溫熱論》強調濕熱痰濁蒙蔽心包之病機,指出「濁痰蒙閉」需分消濕熱、宣透痰濁。
- 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痰閉者,痰涎壅盛,閉塞清道」,治當辨痰之寒熱燥濕。
此證多見於癲狂、癇證、中風及溫病重症,臨床須細辨痰邪兼夾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