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阻肺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痰阻肺絡,病證名。指肺臟受邪之後,輸布津液功能失職,致聚液成痰,阻滯於肺。症見痰盛氣逆、喘咳等。臨床又分痰熱阻肺、痰濕阻肺。見各條。

痰阻肺絡是指肺臟受邪之後,輸布津液功能失職,致聚液成痰,阻滯於肺。痰阻肺絡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痰盛氣逆、喘咳等。臨床上又分為痰熱阻肺和痰濕阻肺。

痰熱阻肺是指肺熱盛,津液被灼,痰熱互結,阻滯肺絡所致。其症狀主要表現為痰多色黃、黏稠,咳嗽痰黃,氣喘,胸悶,煩躁,口渴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
痰濕阻肺是指肺陰不足,津液不布,痰濕內生,阻滯肺絡所致。其症狀主要表現為痰多色白、稀薄,咳嗽痰白,氣喘,胸悶,乏力,納呆,舌淡苔白,脈滑。

痰阻肺絡的治療,應根據痰熱或痰濕的不同,分別予以清熱化痰或化痰利濕等治療。

以下是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中關於痰阻肺絡的論述:

“痰阻肺絡,其證痰多氣逆,喘咳胸悶,痰色黃而黏稠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痰,宣肺利氣。方用二陳湯加減。若痰熱甚者,加黃連、黃芩、知母、石膏;若痰濕甚者,加杏仁、滑石、白朮、茯苓。”

痰阻肺絡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其病因病機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。因此,在治療痰阻肺絡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