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阻肺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阻肺絡
痰阻肺絡為中醫病證名,指肺臟受邪後,其宣發肅降及輸布津液之功能失調,致使水液代謝障礙,聚濕成痰,痰濁壅滯於肺絡,阻礙氣機運行。此證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飲食,或情志失調、臟腑功能虛損所致,病理特徵為痰濁內蘊,肺氣上逆。
病因病機
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。若外感風寒、風熱之邪,邪氣襲肺,肺氣鬱閉,津液輸布失常,則水濕停聚成痰;或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,聚濕生痰,上貯於肺;亦可因久病傷腎,腎陽不足,水液氣化不利,痰飲內生,上犯於肺。痰濁阻滯肺絡,氣機壅滯,故見咳喘、痰多等症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咳嗽氣促、痰多黏稠、胸悶不舒,甚則喘息不得平臥。痰色因證型而異:痰熱阻肺者,痰黃稠或帶腥臭,伴發熱口渴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;痰濕阻肺者,痰白量多易咯,兼見脘痞納呆、舌淡苔白膩、脈濡滑。若痰濁久鬱化熱,或痰瘀互結,可進一步加重肺絡阻滯,形成痰瘀阻肺之變證。
證型分類
- 痰熱阻肺:痰濁鬱而化熱,或外感熱邪與痰相搏,症見咳痰黃稠、胸痛煩悶、面赤咽乾,治宜清肺化痰,方用清金化痰湯或桑白皮湯加減。
- 痰濕阻肺:脾虛濕盛,痰濕上犯,症見痰白量多、胸膈滿悶、舌苔白膩,治宜燥濕化痰,方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。
治法要點
治療以「化痰通絡」為基本原則,根據痰之寒熱屬性配伍用藥。熱痰宜清化,寒痰宜溫化,兼氣滯者佐以理氣,久病入絡者需配合活血化瘀。此外,調理脾腎功能亦為關鍵,以杜絕生痰之源。
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痰阻於肺,則氣道不利,發為喘咳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:「治痰先理氣,氣順則痰消。」說明痰阻肺絡之病機與調氣化痰之重要性。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哮喘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尤重痰之性狀與全身症候,以整體調治為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