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阻經行後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阻經行後期

病證名,屬月經後期證型之一,多因婦人形體豐腴,痰濕內盛,痰濁壅滯胞宮,阻礙經血下行,導致月經延後而至。其經血色淡而質地稠黏,並常見平素帶下量多、色白質稠,兼有心悸、頭暈目眩、胸悶泛惡、舌體胖大、舌苔白膩、脈滑等痰濕內阻之象。

病因病機
痰濕之體,多因脾虛失運,水濕不化,聚而成痰,痰濁下注胞宮,阻滯衝任,使氣血運行不暢,經血不得如期而下,遂致經行後期。痰濕上擾清竅,則見頭眩;痰濕阻遏胸陽,則見心悸、胸悶;痰濕下注,則帶下量多。

治法
治宜健脾燥濕、化痰調經,以祛痰濕、通胞脈為主。

方藥
臨床常用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減,以健脾益氣、化痰除濕。可酌加蒼朮以增強燥濕之力,香附以理氣調經,膽南星以化痰通絡。若痰濕化熱,見帶下黃稠、口苦黏膩,可加黃柏、梔子以清熱化濕;若兼血瘀,經行不暢,可加川芎、當歸以活血調經。

辨證要點

  1. 形體特徵:患者多體型肥胖,肌肉鬆軟。
  2. 經血特質:經期延後,經色淡而質黏稠。
  3. 兼症:帶下量多、頭暈心悸、胸悶脘痞、舌苔膩、脈滑。

此證型與氣滯經行後期血虛經行後期等需作鑑別,痰阻者以痰濕證候為主,治當化痰為先,不可一味補益,以免助濕生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