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阻心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阻心竅
痰阻心竅,又稱「痰迷心竅」,為中醫病機名詞,指痰濁之邪蒙蔽心神,導致神志異常的一類病理表現。此概念源自中醫臟象學說,認為「心主神明」,若痰濕濁邪上擾心竅,則會影響心神功能,引發精神、情志及認知方面的障礙。
病因病機
痰阻心竅的形成,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內傷七情:長期憂思鬱怒,氣機不暢,津液輸布失常,凝而為痰,痰濁隨氣上逆,閉阻心竅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聚成痰,痰濕內蘊,上蒙清竅。
- 外感邪氣:濕熱或寒濕之邪外襲,內合於肺脾,釀生痰濁,痰隨經絡上擾心神。
- 久病體虛:如癲癇、中風等慢性病,痰瘀互結,阻滯心脈,干擾神明。
臨床表現
痰阻心竅的症狀以神志異常為主,常見以下特徵:
- 意識障礙:如神識昏蒙、嗜睡,甚或昏迷不醒。
- 精神異常:言語錯亂、喃喃自語,或躁動不安、狂躁妄動。
- 情志失調:情緒抑鬱、表情淡漠,或突然哭笑無常。
- 肢體症狀:伴隨胸悶、喉中痰鳴、舌苔厚膩、脈滑等痰濕徵象。
辨證分型
根據痰的性質與兼夾病邪,可分為:
- 痰熱擾心:痰濁化熱,見煩躁譫語、面赤氣粗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寒痰閉竅:痰濕偏寒,表現為神昏靜默、四肢不溫、苔白膩,脈沉滑。
- 風痰上擾:痰動風生,常見突然昏仆、抽搐吐涎,多見於癲癇證候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以「化痰開竅」為主,依證型配伍:
- 痰熱證:選用黃連溫膽湯、安宮牛黃丸,清熱化痰、醒神開竅。
- 寒痰證:以蘇合香丸、導痰湯溫化寒痰、通竅醒神。
- 風痰證:常用定癇丸、滌痰湯,熄風滌痰、安神定志。
此證候多見於中風、癲狂、癇證等疾病,需結合整體辨證,調理臟腑氣機以治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