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探肛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探肛筒

探肛筒為中醫肛腸科常用之醫療器械,主要用於檢查與診斷肛腸疾病。此器械最早見載於清代高梅溪所著之《外科圖說》卷一,其形制與功能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用之窺肛器,為古代中醫外科診療技術之重要見證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在中醫理論中,肛腸疾病多與臟腑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滯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魄門亦為五臟使」,意指肛門功能與五臟密切相關。探肛筒之運用,旨在直觀觀察肛門及直腸下端之病變,如痔瘡、肛裂、瘺管等,以輔助辨證論治。

構造與使用方法

傳統探肛筒多以銅、鐵等金屬製成,形如筒狀,一端稍細,便於插入肛門,另一端較寬,可供醫者觀察內部情況。使用時,需配合燈光或自然光源,以清晰檢視肛腸黏膜之色澤、形態及有無腫物、出血等異常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痔瘡診察:可觀察內痔之大小、位置及有無脫出、糜爛等。
  2. 肛裂檢查:檢視肛管皮膚有無裂傷及潰瘍。
  3. 瘺管探查:協助判斷瘺管之走向及內口位置。
  4. 息肉與腫物辨識:觀察直腸下端有無異常增生或腫瘤。

與現代窺肛器之比較

現代窺肛器多採用不鏽鋼或一次性塑膠材質,並配備光源,使檢查更為清晰。然探肛筒之設計理念與現代器械相近,均以直視檢查為主要目的,顯示古代中醫於外科器械之發展已具相當水準。

此器械之記載,反映中醫外科於清代已有系統化之診療工具,並為後世肛腸科器械之演進奠定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