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探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探吐,又稱「催吐法」,乃中醫八法之一「吐法」的具體運用。其法以器物或手指刺激咽喉,引動胃氣上逆,促使痰涎、毒物或宿食從口而出,屬「因勢利導」之祛邪手段。
理論依據
《內經》云:「其高者,因而越之」,意指病邪停聚上焦(如咽喉、胸膈),當順其病位趨上之勢,以吐法驅除。探吐直接激發「胃主降濁」功能之逆動,使停滯於咽喉的風痰、阻塞氣道的頑涎,或誤服之毒物隨嘔吐排出。張從正《儒門事親》更將吐法列為「攻邪三法」之首,強調「邪去正自安」之理。
操作要點
傳統探吐可分為三類:
- 器物探吐:以消毒鵝翎(鵝毛管)或棉簽輕掃咽後壁,現代亦可用壓舌板輔助。
- 藥物探吐:先服瓜蒂散、參蘆湯等催吐方劑,待藥力發作時配合探吐動作,增強排邪效果。
- 穴位刺激:按壓內關穴(手厥陰心包經)或中指第二指節處,透過經絡反應誘發嘔吐反射。
臨床應用
- 急症處理:痰厥證見喉中痰鳴、呼吸窒塞者,速探吐以通氣道,如《金匱要略》「宿食在上脘,當吐之」。
- 毒物誤服:食入有毒物質半時辰內(胃中未下傳腸道時),可配合鹽湯探吐減毒。
- 食積胸膈:暴飲暴食致脘痞噯腐,探吐後常繼服保和丸調理胃氣。
配伍運用
探吐後需根據證型輔以湯藥:
- 痰濕盛者,用二陳湯燥濕化痰
- 胃氣虛弱,予香砂六君子湯培土和中
- 熱毒內蘊,配黃連解毒湯清解餘邪
此法治標為先,中病即止,過度探吐易傷胃陰,故歷代醫家強調「吐後調攝」重於「吐法本身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