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湯火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湯火傷

湯火傷,又稱燒燙傷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三十四。此證因肌膚遭受沸水、熱油燙灼,或火邪直接燒傷所致,輕則皮肉紅腫疼痛,重則潰爛成瘡,甚者可傷及筋骨臟腑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湯火傷乃熱毒侵襲肌膚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經絡受損。熱邪熾盛,灼傷津液,致使皮肉腐爛;若熱毒內陷,可傷及營血,甚則影響臟腑功能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輕症:皮膚紅腫、灼熱疼痛,或起水泡,局部乾燥無滲液。
  2. 重症:皮肉焦黑潰爛,滲液流膿,疼痛劇烈,甚則傷及筋骨,並可伴隨發熱、口渴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熾盛證:局部紅腫灼痛,水泡明顯,伴口乾、煩渴、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2. 火毒傷陰證:創面乾燥焦黑,疼痛劇烈,口乾唇燥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3. 氣血兩虛證:久潰不癒,肉色淡白,膿液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弱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湯火傷,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痛、生肌斂瘡為主,並依證型不同而施治:

  • 熱毒熾盛:宜清熱解毒,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• 火毒傷陰:宜清熱養陰,方用增液湯犀角地黃湯
  • 氣血兩虛:宜益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加減。

外治方面,可選用清涼膏紫草油等塗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、促進瘡面癒合。

古籍記載

《聖濟總錄》載:「湯火傷,由熱毒之氣,傷於肌肉,輕則赤腫,重則潰爛。」明代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:「湯火傷者,宜急以涼藥敷之,緩則熱毒內攻,難治。」

湯火傷之治療,須辨明輕重,內外兼治,以達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