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湯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湯劑(又稱湯液)為中醫方劑學中重要劑型之一,指將藥物配伍後,以水煎煮、去渣取汁而成之液體藥劑。其歷史淵源悠久,早在《黃帝內經》即有「湯液醪醴」之記載,而東漢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所載方劑更以湯劑為主,奠定其臨床核心地位。
一、湯劑之特點
- 吸收迅捷,藥效發揮迅速
湯劑為液態形式,服用後可直接經胃腸吸收,藥力散布全身,尤適於外感急症或需快速取效之病症。如《千金要方》所言:「卒病賊邪,須湯以蕩滌」,說明其攻邪速效之優勢。 - 配伍靈活,隨證加減
相較於丸、散等固定劑型,湯劑可依患者體質、病情變化調整藥物組成與劑量。例如《傷寒論》中「桂枝湯」可隨證加減為桂枝加葛根湯、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等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精髓。 - 作用全面,直達病所
湯劑能同時兼顧表裡、上下、寒熱等複雜病機,透過煎煮過程使藥物成分充分溶出,協同發揮功效。《聖濟經》指出:「湯液主治,本乎腠理」,強調其透過腠理(肌表氣血通道)滌除邪氣之效,尤適於傷寒表證或內邪壅滯之症。
二、湯劑之煎煮要領
中醫重視煎藥法度,不同藥材需依其特性處理:
- 先煎:如礦石類(石膏、牡蠣)、毒性藥(附子)需久煎以減毒或增效。
- 後下:芳香類(薄荷、砂仁)或易揮發藥(豆蔻)應後下避免藥性散失。
- 包煎:細小顆粒(車前子)或刺激物(旋覆花)以紗布包裹防糊鍋或刺激咽喉。
- 烊化:膠類(阿膠、鹿角膠)需以熱藥汁溶化後服用。
傳統煎具以砂鍋、陶罐為佳,因其化學性質穩定,避免與藥物反應。
三、湯劑之臨床應用
- 外感病:如麻黃湯發汗解表、白虎湯清熱生津,均藉湯劑速效之力驅邪外出。
- 內傷雜病:如四物湯調血、四君子湯補氣,透過長期服用調理氣血陰陽。
- 急症救治:如大承氣湯峻下熱結,用於陽明腑實之危候。
四、古籍論述佐證
《醫學源流論》云:「湯者,盪也,其行速而力專」;《本草綱目》亦載:「湯者,盪也,去大病用之」,均強調湯劑攻邪愈疾之效。而歷代醫家如仲景、孫思邈等,皆以湯劑為治病首選,足見其於中醫治療體系之關鍵地位。
湯劑之運用,不僅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的個體化治療思想,更融合藥物配伍、煎服法等深厚理論,成為中醫臨床不可或缺之利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