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湯潑火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湯潑火燒

病證名,指因沸水、熱油燙傷,或火燄灼燒肌膚所致之外傷瘡瘍。此名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九十一,屬中醫外科「水火燙傷」範疇,其病理機轉與證治可參照「燒傷」條目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湯潑火燒之傷,乃因「火毒」或「熱毒」外襲肌表,致使局部經絡阻滯,氣血瘀滯,甚則熱毒內攻,耗傷津液,損及臟腑。輕者僅見肌膚紅腫、起皰;重者則皮焦肉爛,或熱毒內陷,引發高熱、煩渴、神昏等全身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火毒傷表(輕症):

    • 證候:皮膚潮紅腫脹,灼痛劇烈,或見水皰,基底鮮紅,滲液清亮。
    • 病機:熱毒客於肌腠,氣血壅滯。
  2. 火毒熾盛(中重症):

    • 證候:創面深紅或焦黑,皰破糜爛,滲液黃稠,伴發熱、口乾、尿赤。
    • 病機:熱毒蘊結,燔灼營血,津液受損。
  3. 熱毒內陷(危症):

    • 證候:瘡色暗紫,腫痛麻木,甚則神昏譫語,呼吸急促。
    • 病機:毒邪深竄,內攻臟腑,耗氣傷陰。

治法與用藥

中醫治療以「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痛」為大法,外治與內服並重:

  • 外治
    • 初起可選用黃連膏紫草油塗敷,以清熱潤膚。
    • 若潰爛化膿,宜以生肌玉紅膏祛腐生新。
  • 內治
    • 火毒傷表者,方用銀花甘草湯加減,清解熱毒。
    • 火毒熾盛者,投以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,瀉火涼血。
    • 熱毒內陷者,急予清瘟敗毒飲加減,解毒開竅。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湯火瘡,初宜涼血解毒,繼則生肌收斂。」強調分期論治之要;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火傷之證,內外兼治,防其毒陷。」可見傳統醫家對燙傷辨治之細膩。

此證雖屬外傷,然中醫重視「內外相應」,故除局部處理外,尤須審察全身氣血陰陽之變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