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湯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湯睃
生平與醫術成就
湯睃,字默庵,宋代醫家,浙江武義人。早年專攻儒學,然科舉屢試不第,遂棄儒從醫,隱居結廬,潛心鑽研醫道。其醫術精湛,臨證經驗豐富,活人無數,於當時頗負盛名。
醫案舉隅
建炎年間,婺州太守之女罹患蠱疾,症見腹脹如鼓、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,前醫屢治無效,病勢日漸沉重。太守延請湯睃診治,其辨證精準,投以方藥,患者應手而愈。此案足見其臨證功力深厚,尤擅疑難雜症。
蠱疾之中醫解析
蠱疾,古稱「蠱毒」或「蠱脹」,屬中醫積聚、臌脹範疇,多因蟲毒內侵、氣滯血瘀,或飲食不節、濕熱蘊結所致。其病機複雜,常涉及肝脾失調、氣血水互結。
-
病因病機
- 蟲毒為患:古代所謂「蠱」,多與寄生蟲感染相關,如血吸蟲病(水毒)、鉤蟲病等,致氣血瘀阻,腹水形成。
- 情志內傷:憂思鬱怒,肝失疏泄,氣滯血瘀,久則成臌。
- 飲食勞倦:脾胃受損,水濕不化,聚而為脹。
-
證型與治法
- 氣滯濕阻:脘腹脹滿,叩之如鼓,治以行氣化濕,方如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。
- 瘀血內結:腹大堅滿,青筋暴露,舌紫暗,治以活血化瘀,方用膈下逐瘀湯。
- 水濕困脾:下肢浮腫,小便短少,宜健脾利水,選實脾飲加減。
湯睃治蠱疾,必先明辨標本虛實,或攻或補,或疏或利,其用藥靈活,深契《內經》「治病必求於本」之旨。
學術影響
湯睃雖無醫著傳世,然其臨床實踐反映宋代醫家對蠱疾的深刻認識,融合了臟腑辨證與氣血理論,為後世治療類似病證提供借鑒。其生平事蹟亦見於地方志書,足證其醫術之卓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