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湯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湯頭
湯頭為中醫方劑學名詞,又稱「湯方」,指以內服煎煮湯劑為主要形式的藥方。此類方劑以水為溶媒,將藥物配伍後煎煮取汁,透過口服吸收以發揮療效,為中醫臨床最常用的劑型之一。
湯頭的特點與應用
- 劑型靈活性
湯頭可依病情需要調整藥物組成與劑量,具有較高的個體化治療優勢。中醫強調「辨證論治」,湯方能隨證加減,例如《傷寒論》中的「桂枝湯」可依症狀變化衍生出「桂枝加葛根湯」、「桂枝加厚朴杏子湯」等加減方。 - 吸收迅速
湯劑為液態形式,藥物成分經煎煮後易於胃腸吸收,適合急症或需快速發揮藥效的病症,如外感風寒、急性熱病等。 - 配伍嚴謹
湯頭的組成遵循中醫「君臣佐使」原則,例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主病之謂君,佐君之謂臣」,清代汪昂《湯頭歌訣》更將常用方劑的藥物配伍與功用編為歌訣,如「四君子湯中和義,參朮茯苓甘草比」,便於醫者記誦與臨床應用。
經典湯頭舉隅
- 四物湯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,為補血調經之基礎方。
- 小柴胡湯: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等,和解少陽,治邪在半表半裡。
- 白虎湯: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,清熱生津,主治氣分實熱。
湯頭與中醫理論
湯頭的運用深植於中醫理論體系,如「八法」(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消、補)對應不同湯方。例如發汗解表用「麻黃湯」,清熱瀉火選「黃連解毒湯」,體現「法隨證立,方從法出」的辨治思想。
湯頭不僅是中醫治療的主要手段,更承載了歷代醫家的臨床智慧,其組方規律與辨證思維,至今仍是中醫學術與實踐的核心內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