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湯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湯液

定義與基本概念

湯液在中醫學中具有雙重含義,既指中藥煎煮而成的液體製劑,亦為古代清酒的一種。其名源自"湯"(熱水)與"液"(液體)的結合,體現中醫藥用液體製劑的基本特徵。

作為中藥劑型的湯液

劑型特點

湯液即現代所稱的湯劑,是中醫臨床最常用的劑型之一。其特點在於將中藥材加水煎煮後,去渣取汁服用。此種劑型吸收迅速,能迅速發揮藥效,尤其適合急性病症的治療。

製備方法

傳統湯液製備講究器具、火候與時間:

  • 器具多選用砂鍋、陶瓷鍋
  • 先武火煮沸,後文火慢煎
  • 不同藥材有先煎、後下、包煎等差異

臨床應用優勢

  1. 處方靈活:可隨症加減藥味與劑量
  2. 吸收迅速:液體形式利於胃腸吸收
  3. 適用廣泛:內科、婦科、兒科等多科皆宜

作為古代清酒的湯液

歷史淵源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《湯液醪醴論》專篇論述,將湯液與醪醴並列,作為五穀釀造的不同酒類。張景岳註解認為湯液屬清酒範疇,色清味淡,與濃濁甘甜的醪醴相對。

藥用價值

古代醫家將此類酒品用於醫療:

  1. 活血通絡:用於氣血瘀滯之證
  2. 引經報使:作為藥引增強藥效
  3. 調和營衛:用於表證治療

與醪醴的區別

特徵 湯液 醪醴
外觀 清澈 混濁
口感 淡薄 甘甜
酒精度 較低 較高
藥用 溫和調理 滋補強壯

湯液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

《黃帝內經》將湯液醪醴的製作與應用提升至治療學高度,認為其效果取決於"神不使"的理論,強調人體正氣在治療中的主導作用。此觀點奠定了中醫"扶正祛邪"的治療思想基礎。

歷代醫家對湯液的應用不斷發展,從單純的酒類飲品演變為系統的中藥劑型理論,體現了中醫學從飲食療法到藥物治療的發展歷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