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湯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湯熨療法詳解

湯熨之定義與源流

湯熨乃中醫外治法之一種,源自上古時期,最早見載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明確記載:「或痹不仁腫痛,當是之時,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。」此法以熱湯盛於適當容器中,熨燙身體特定部位,藉溫熱之力達到治療目的,其原理與現代熱敷療法相近,然更具中醫理論特色。

作用機理

根據中醫理論,湯熨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:

  1. 溫通經絡:熱力能驅散寒邪,疏通經絡氣血,解除因寒凝導致的氣血瘀滯。
  2. 開泄腠理:溫熱作用使毛孔開張,促進體內外氣機交換,有利於病邪外達。
  3. 活血化瘀:局部加溫可加速血液循環,改善組織供血,消散瘀血。
  4. 散寒止痛:針對寒性疼痛,溫熱能直接緩解肌肉痙攣與疼痛感受。

臨床應用範圍

湯熨療法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:

  • 痹證:包括風寒濕痹、痛痹等,表現為關節肌肉疼痛、屈伸不利。
  • 寒性腹痛:因寒邪內侵導致的脘腹冷痛、脹滿。
  • 跌打損傷:陳舊性損傷或急性損傷後期(非出血期),用以消腫散瘀。
  • 婦科寒證:如寒凝痛經、產後受寒等。
  • 陽虛證候:針對陽氣不足引起的局部冷感、麻木等症狀。

操作要領

傳統湯熨療法在操作上講究以下要點:

  1. 溫度控制:以患者能耐受為度,通常維持在50-60℃之間,避免燙傷。
  2. 器具選擇:古代多用銅製熨斗或特製陶罐,現代可選用耐熱容器。
  3. 介質運用:常在熨具與皮膚間墊以布巾,或於湯中加入藥材以增強療效。
  4. 手法操作:包括迴旋熨、推熨、按熨等不同手法,視病症而定。

藥熨變法

在基礎湯熨之上,發展出多種藥熨療法:

  1. 鹽熨:將粗鹽炒熱後熨敷,取其溫熱滲透之性。
  2. 薑熨:用生薑汁浸布後加溫熨之,增強溫散寒邪之功。
  3. 藥包熨:將特定中藥材(如艾葉、川芎、紅花等)製成藥包加熱後熨敷。
  4. 醋熨:以醋拌藥材加熱熨之,取其酸收軟堅之效。

理論依據

湯熨療法深植於中醫基礎理論:

  1. 陰陽學說:以溫熱之陽性,調治寒涼之陰病。
  2. 經絡理論:通過體表經穴,影響相應經脈臟腑。
  3. 氣血理論:「溫則行,寒則凝」,熱力促進氣血運行。
  4. 外治法原則:體表與內臟相應,外治可達內病。

此療法歷經數千年臨床驗證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中醫臨床,體現了中醫學「簡、便、驗、廉」的特色優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