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唐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唐安

唐安,西漢時期著名醫家,臨菑(今山東淄博)人,為淳於意的弟子,曾擔任齊王侍醫。其生平事蹟雖散見於史籍,然在中醫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,尤其作為淳於意門人,承襲了先秦至漢初的醫學理論與臨床經驗。

師承與學術背景

淳於意為西漢初年重要醫家,師承公乘陽慶,習得《脈書》、《五色診》、《藥論》等古籍,並擅長診脈與辨證。唐安既為其弟子,當繼承此脈學與診法體系,尤其重視「望色切脈」的診斷技術。據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所載,淳於意授徒嚴謹,唐安得以習得師門精髓,並在齊王宮廷中實踐醫術,反映其臨床能力深受認可。

醫學貢獻與特色

  1. 脈診與辨證
    唐安所承襲的淳於意醫學,強調「脈象」與「病機」的結合。西漢時期,脈學已從單純的「陰陽五行」推衍,發展為具體的病理判斷工具。唐安可能進一步將脈象應用於宮廷醫療,針對貴族常見的虛勞、情志病等進行調理。
  2. 方藥運用
    淳於意擅長以方藥對應具體證候,如「火齊湯」、「苦參湯」等。唐安作為侍醫,或需調製適合王侯體質的方劑,注重藥性平和與配伍禁忌,體現漢代「君臣佐使」的組方原則。
  3. 宮廷醫學實踐
    侍醫一職需精通養生與治療,唐安可能涉獵導引、食療等法,以符合貴族需求。此類經驗亦反映漢代醫學從民間向宮廷系統化的過渡。

歷史地位

唐安雖無專著傳世,然其角色體現了早期中醫「師徒相授」的傳承模式,並為齊地醫學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其侍醫身分,亦顯示漢代醫者逐漸進入權力核心,推動醫學知識的制度化。後世研究西漢醫學史時,唐安與淳於意的師承關係,成為探討漢初醫學流派的重要線索。

(註:本文以現存史料與中醫理論為基礎,結合漢代醫學發展脈絡推論唐安之學術背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