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唐椿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唐椿,字尚齡,號恕齋,明代嘉定(今屬上海市)人,為當地世醫唐永卿之後裔。其家族世代承襲醫業,唐椿深得家學淵源,並博採眾長,融會貫通,成為明代中醫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。
學術背景與著作
唐椿精研歷代醫家方論,結合家族所傳醫術,並融入個人臨證心得,於成化十年(1474年)撰成《原病集》四集。此書系統論述「七情六淫」致病之機理,以及「飢飽勞逸」等內傷因素對人體的影響,內容詳實,辨析精微,為當時醫家所推崇。書中特別強調病因病機的辨析,體現了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核心理念。
此外,唐椿尚著有《傷寒百問》與《良方秘括》,惜已散佚,未能流傳後世。《傷寒百問》推測為闡釋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之疑難,反映其對外感熱病的深入研究;《良方秘括》則可能為臨證驗方之彙編,展現其重視實效的醫學風格。
學術特色與影響
唐椿的醫學思想承襲自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之理論框架,尤其重視「七情內傷」與「六淫外感」的交互作用。在《原病集》中,他詳細剖析情志失調(如憂思、忿怒)如何導致氣機紊亂,進一步引發臟腑功能失調,此論點與朱丹溪「鬱證」學說有所呼應。
對於外感病,唐椿強調「六淫」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的傳變規律,並結合地域特點(如江南濕熱環境),提出相應治法,體現「因地制宜」的中醫治療原則。其學術成果不僅為家族後世醫者如唐敏學(六世孫)所繼承,更影響了明代江南醫家的臨床實踐。
歷史評價
唐椿的《原病集》直至其六世孫唐敏學方得刊行,可見其家族對醫學傳承之重視。明代醫林對其評價甚高,認為其著作「內容詳明,切合實用」,尤其對病因病機的剖析,為後學提供了清晰的臨證思路。其融合家學與經典的治學方法,亦成為世醫家族的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