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唐大烈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唐大烈(1731年-1801年),字立三,號笠山,一號林嶝,出生於長州(今江蘇蘇州)。

唐大烈在幼年時失去了父親,家境貧寒,然而他非常努力好學,廣泛閱讀羣書,對醫學有很深的研究。他曾擔任典獄官,同時也給獄中的囚犯看病。他仿效康熙年間的《吳中醫案》一書,將江浙地區40多位醫家的文章共約一百篇匯集成《吳醫匯講》(於1792-1801年出版),這本書包含了醫學論述、專題評論、驗方、考證和筆記等內容,可以說是一種具備醫學刊物性質的早期文獻。《吳醫匯講》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,對當時醫學界的交流和學習有著重要影響。

唐大烈的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《吳醫匯講》中。他認為,醫學的基礎應該是經方,但也應該根據臨床實際靈活變通。他主張辨證論治,強調整體觀念,並且強調治病應該從整體入手,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辨明病因、病性和病位,然後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。他還提出了“治病必求其本”的治療原則,認為只有找出疾病的本源,才能針對症狀進行治療,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
唐大烈的醫學思想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他是清代著名的醫學家,也是吳中醫學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
以下是《吳醫匯講》中的部分內容:

  • “醫學之道,必先明其源流,然後可以知其本末。經方之學,為醫學之源流,故學醫者,必先明經方。”
  • “治病必求其本,本者,病之所由生也。知其本,則可以治其病;不知其本,則無從治其病。”
  • “治病之法,必先辨其證,證者,病之所現也。辨其證,則可以知其病;不知其證,則無從知其病。”
  • “治病之法,必先明其治,治者,病之所宜也。明其治,則可以治其病;不知其治,則無從治其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