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唐繼山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唐繼山
生平與醫術背景
唐繼山,明代著名醫家,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,主要活躍於萬曆年間(1573–1620)。其醫術以溫補之法見長,擅長運用中醫傳統理論調理虛損之證,臨床多獲奇效。溫補學派在明代頗為盛行,唐氏承襲此脈絡,注重人體陽氣與脾胃功能的調護,強調「扶正祛邪」的治療原則,尤其針對氣血兩虛、陽氣不足等證候,善用甘溫藥物以培補元氣。
脈診專精與著作
唐繼山精於脈診,深諳《內經》《難經》之脈學理論,並結合臨床經驗,撰有《脈訣》一書。該書系統性闡述脈象與臟腑氣血的關聯,如浮、沉、遲、數等常見脈象的辨證意義,並論及脈診在溫補療法中的具體應用。其脈學觀點強調「脈證合參」,主張透過脈象變化判斷虛實寒熱,從而指導用藥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。
溫補學術特色
在治療上,唐氏推崇溫補脾胃與腎陽,常用人參、黃芪、白朮等甘溫之品益氣健脾,或佐以附子、肉桂溫補命門之火。此類治法符合明代醫家張景岳「陽非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,反映當時醫界對陽氣虛衰證候的重視。唐繼山的臨床實踐,進一步強化了溫補法在虛勞、慢性泄瀉、婦人經帶等病症中的應用實效。
歷史影響
唐繼山雖傳世著作僅存《脈訣》,但其溫補學術思想與脈診經驗,對後世中醫診療技術的發展具有一定影響,尤其為浙江地區的醫家所推崇。其學術成就亦體現明代中醫在脈學與治法上的細緻分化,成為研究溫補學派的重要參考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