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唐慎微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唐慎微

唐慎微(約11世紀至12世紀初),字審元,宋代著名醫藥學家。其籍貫一說為成都華陽(今屬四川),另說為蜀州晉原(今四川崇慶),後遷居成都。出身醫學世家,自幼習醫,後師承李端伯,醫術精湛,尤擅本草之學。其行醫濟世,不分貴賤,凡有求診者,必應之,不避寒暑風雨,醫德高尚,深受時人敬重。

學術貢獻

唐慎微畢生致力於醫藥學研究,其代表作《經史證類備急本草》(簡稱《證類本草》)為中國古代本草學集大成之作。該書初成於元豐五年(1082年)前後,後經反覆增補修訂,約於元符元年至大觀二年(1098-1108年)間定稿。全書共三十一卷,附目錄一卷,收錄藥物達一千七百四十六種,涵蓋經史百家、佛書道藏等文獻中的醫藥記載,內容極為豐富。

《證類本草》的特色

  1. 廣徵博引:唐慎微不僅整理歷代本草典籍,如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名醫別錄》、《新修本草》、《本草拾遺》等,更廣泛採集經史子集、方書雜記中的醫藥知識,使該書成為宋代以前藥物學的總匯。
  2. 分類詳盡:書中藥物按玉石、草、木、人、獸、禽、蟲魚、果、米穀、菜等類別編排,並附有藥圖,便於辨識。
  3. 臨床實用性強:每種藥物均詳述性味、功效、主治、產地、採製方法及附方,並引證歷代醫家經驗,極具臨床參考價值。

後世影響

《證類本草》刊行後,歷經多次校訂與增補:

  • 大觀年間(1108年),艾晟校補刊行,名為《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》。
  • 政和六年(1116年),醫官曹孝忠重新校正,更名為《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》。
  • 明代李時珍編撰《本草綱目》時,即以《證類本草》為主要藍本,足見其影響深遠。

醫學思想與影響

唐慎微重視藥物考證臨床應用,強調「博採眾方,驗之臨床」的治學態度。其著作不僅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醫藥文獻,更為後世本草學發展奠定重要基礎。其嚴謹的學術態度與濟世精神,使之成為中國醫學史上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