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傳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傳中
傳中為中醫傷寒病機術語,包含「傳經」與「直中」兩種病理演變形式,用以闡述外感病邪侵入人體後的發展途徑與深淺變化。此概念首見於清代醫家程文囿《醫述·陰證分傳中》,後世醫家如《醫學入門》《醫學心悟》等皆進一步闡發其內涵。
一、傳經
「傳」指病邪循經脈次第傳變,屬漸進性發展。其傳變規律多依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體系,即太陽→陽明→少陽→太陰→少陰→厥陰。然臨床亦有特殊傳變形式,如:
- 循經傳:按六經順序依次傳遞,如太陽病未解,轉見陽明證候。
- 越經傳:病邪跳越一經或多經傳變,如太陽直傳少陽,多因正氣不足或邪氣熾盛所致。
- 表裏傳:互為表裏之經相傳,如太陽(表)傳少陰(裏),反映臟腑經絡深淺關係。
- 首尾不傳:病邪始終停留於太陽經,不內傳他經,常見於正氣充盛或治療得當者。
傳經過程受正邪盛衰影響,《醫學入門》指出:「有不傳而罷者,有不罷再傳者」,說明病勢或止於一經,或反覆傳變。
二、直中
「中」指外邪不經三陽經,直接侵襲三陰經,發病急驟且病情深重。其特點如下:
- 直中三陰:寒邪直犯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如直中太陰見腹痛吐利,直中少陰現脈微肢冷。
- 直中陽經:風寒自背部侵入可直中太陽、少陽;自面部侵入則易直中陽明,此說見於《醫學入門》。
直中多因患者陽氣素虛,或邪氣極盛,突破表衛防線所致。《醫學心悟》區分「直中之陰證」屬陰寒內盛,與「傳經之陰證」之熱化證(如少陰熱化證)病機迥異。
三、傳中之辨證意義
- 病位深淺:傳經者多由表入裏,直中者則直犯臟腑,反映邪氣所傷層次。
- 病性寒熱:傳經可化熱(如陽明腑實),直中多顯寒象(如少陰寒化)。
- 預後判斷:直中陰經者病情危重,傳經者若及時截斷病勢可趨向痊癒。
相關條目:
- 傳經:詳述六經傳變規律與證候演變。
- 直中三陰:探討寒邪直中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之病理與治法。
此理論不僅見於傷寒,亦影響溫病學衛氣營血辨證,體現中醫對外感病動態演變的整體觀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