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糖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糖哮

病證名,指因過量攝食糖分而引發之哮喘。中醫認為,甘味屬土,過食甘甜之物易釀濕生痰,阻滯氣機,致使脾失健運,痰濕內蘊,上壅於肺,肺氣宣降失常,因而發為哮證。此症多見於素體痰濕偏盛,或脾胃虛弱之人,因飲食不節而誘發。

病因病機
糖哮之成因,主要與「痰濕壅肺」相關。甘味入脾,適量可補益中氣,然過食則易礙脾運化,水濕停聚為痰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味過於甘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。」痰濕上犯於肺,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痰阻氣道,則見喘鳴氣促,胸悶痰多等症。此外,糖性黏膩,易滯氣機,久則化熱,亦可形成痰熱膠結之候。

臨床表現
發作時以呼吸急促、喉中痰鳴、胸膈滿悶為主症,痰多黏稠,或兼見口甜、脘痞、食欲不振等脾濕症狀。若痰熱互結,則痰色黃稠,口渴煩熱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健脾化痰、宣肺平喘為原則。古籍《類證治裁》記載:「治虛哮用麥冬三兩,桔梗三錢,甘草二錢……糖哮加佩蘭三錢。」麥冬潤肺清心,桔梗宣肺祛痰,甘草和中;佩蘭芳香化濕,醒脾辟濁,尤適於糖分過攝所致之濕濁內阻。另可配伍海螵蛸(烏賊骨)火煅研末,以黑沙糖調服,取其鹹平之性,化痰軟堅,兼能制酸護胃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痰濕偏盛:合用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以燥濕化痰。
  • 痰熱蘊肺:加黃芩、瓜蔞、浙貝母清熱化痰。
  • 脾虛明顯:佐以白朮、山藥健脾益氣,標本兼顧。

其他療法
針灸可取肺俞、脾俞、豐隆等穴,調理肺脾、化痰通絡;飲食宜忌甘甜厚味,以杜生痰之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