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螳螂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螳螂子

1. 病證名
螳螂子,又稱「妨乳」或「頰脂墊」,首載於《幼科金針》。此症多見於初生嬰兒,於出生後一月左右,口腔內兩側近牙齦處出現腫硬隆起之脂肪墊,因其形似螳螂之腹,故而得名。患兒因局部腫脹,常致吮乳困難,甚則啼哭無聲。若遷延日久,可見面色萎黃,尤以鼻准部為著。
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胎熱蘊積,或脾胃濕熱上蒸,致使口腔局部氣血壅滯而成。治療上,可暫停直接吮乳,改以擠出乳汁,並以滴管或小湯匙餵食,多可自行消退。若硬塊難消,可外敷冰硼散於患處,每日二至三次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。然須注意,傳統療法嚴禁刀割,以免損傷口腔經絡,反致變證。

2. 藥材別名
螳螂子亦為桑螵蛸之別稱,乃螳螂科昆蟲之卵鞘,乾燥後入藥。其性味甘、鹹,平,歸肝、腎經,具固精縮尿、補腎助陽之效,常用於遺精滑泄、遺尿尿頻、白濁帶下等症。臨床多與龍骨、牡蠣等配伍,以增強收澀之力。

桑螵蛸依產地及品種不同,分為團螵蛸(產於桑樹者,質佳)、長螵蛸黑螵蛸,其中以團螵蛸藥效為優。使用前需經蒸製或鹽炙,以殺滅蟲卵,避免孵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