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燙火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燙火傷
燙火傷泛指因高溫熱源所導致的肌膚損傷,在中醫理論中,此類損傷不僅影響皮肉,更可能傷及氣血經絡,甚至影響臟腑功能。根據熱源性質不同,可分為「燙傷」與「火傷」兩類:
- 燙傷:由高溫液體(如沸水、熱油)或蒸氣所傷,其特點為熱邪蘊結肌膚,易致局部紅腫、水皰,嚴重者熱毒內侵,可引發氣血瘀滯。
- 火傷:因直接接觸火焰或火器(如烈火、高溫金屬)所致,火性炎上,其損傷往往較深,易傷陰津,甚至灼傷經脈,導致焦痂形成。
中醫病機分析
燙火傷的病機主要與「熱毒熾盛」及「氣血耗傷」相關:
- 熱毒熾盛:高溫外邪侵襲肌表,熱毒蘊結,導致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腐肉成瘡。若熱毒內攻,可擾亂心神,出現煩躁、發熱等症。
- 氣血耗傷:火熱之邪易耗傷津液,導致陰虧血燥,嚴重者氣隨津脫,可見口乾、尿少、脈細數等陰傷之象。
- 經絡瘀阻:熱毒壅滯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瘀血,使傷處癒合遲緩,或遺留疤痕。
中醫辨證分型
-
熱毒傷絡型:
- 表現:局部紅腫灼痛,水皰形成,或有滲液,伴口乾、小便黃赤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止痛。
-
火毒熾盛型:
- 表現:傷處焦黑或深層潰爛,周圍紅腫,高熱煩渴,甚則神昏譫語。
- 治法:瀉火解毒,佐以養陰生津。
-
氣陰兩傷型:
- 表現:創面久不癒合,皮膚乾枯,形體消瘦,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益氣養陰,活血生肌。
中醫外治與用藥
中醫治療燙火傷注重內外兼治,外治常用清熱解毒、生肌斂瘡之品:
- 初期:以清涼膏(如黃連、黃柏、地榆研末調敷)外塗,清熱解毒。
- 中期:若腐肉未脫,可選用生肌玉紅膏(含當歸、白芷、紫草等),活血生肌。
- 後期:瘡面新肉難生者,可用八寶丹(含珍珠、琥珀等),促進癒合。
此外,針灸可輔助疏通經絡,取穴如合谷、曲池以清熱,足三里以扶正,促進氣血運行。
燙火傷的調理需根據證型靈活施治,兼顧清熱解毒與養陰生津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