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桃花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桃花癬
桃花癬,又稱「吹花癬」,首載於清代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四,屬中醫外科皮膚病症範疇。此病多發於春令,因風熱外襲肌表,或肺胃鬱熱上蒸,復感風邪,搏於肌膚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桃花癬與風、熱、濕三邪密切相關。春主風木,風性上行,易襲陽位,故好發於頭面、頸項等處。若患者素體血熱,或過食辛辣厚味,致肺胃積熱,再遇風邪外引,則熱鬱肌腠,發為紅斑鱗屑,狀若桃花,故名「桃花癬」。
臨床表現
皮損多呈圓形或橢圓形淡紅色斑片,邊緣略隆起,上覆細薄鱗屑,時感瘙癢。好發於面頰、額部,偶見於頸側。症狀常隨春氣升發而加重,入夏後漸緩。
證型辨治
- 風熱襲表證:斑疹色紅,鱗屑輕薄,瘙癢明顯,舌邊尖紅,苔薄黃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消風散加減。
- 肺胃熱盛證:斑色深紅,鱗屑較多,口乾咽燥,舌紅苔黃。治宜清泄肺胃,方選枇杷清肺飲合瀉黃散化裁。
- 血虛風燥證:斑疹淡紅,乾燥脫屑,瘙癢夜甚,舌淡少津。治宜養血潤燥,方取當歸飲子加減。
外治之法
可輔以中藥外洗,如用桑葉、菊花、凌霄花等煎湯溻敷,或青黛散麻油調塗,以清熱祛風止癢。
此病雖名「癬」,實非西醫真菌所致癬疾,乃中醫特有病名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旨,強調季節與臟腑氣機對疾病的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