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陶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陶針
陶針為古代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「砭石」療法之演變,即以陶瓷碎片磨製成細銳之形,代替金屬針具施行針刺。其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,當時因冶金技術未臻成熟,民間常就地取材,利用陶片、瓷片等硬物作為醫療工具。《本草綱目》提及:「以瓷針治病,亦砭之遺意也。」可見其承襲自砭石療法,為針灸發展歷程中過渡性工具。
理論基礎
陶針之作用原理與傳統針灸相通,依循經絡學說,透過刺激體表特定穴位,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。中醫認為,陶瓷質地堅硬而性溫,兼具「砭石」之破瘀與「灸」之溫煦特性,適用於寒濕痹痛、局部氣滯血瘀等症。其操作手法雖近似針刺,但因材質限制,多以淺刺、點刺或劃刺為主,較少深刺,故多用於皮部或肌肉淺層之治療。
臨床應用
陶針古時多用於癰疽排膿、放血瀉熱,或緩解風濕關節疼痛。如《外臺秘要》載有以瓷片劃破皮膚引流膿液之法;民間亦傳以陶針點刺十宣穴(手指尖端)急救昏厥。然因其材質易碎,且消毒不易,後世隨金屬針具工藝進步,陶針漸被九針(如毫針、鋒針等)取代,明清後醫籍中記載漸少。
現代視角
當代中醫臨床雖罕用陶針,然其歷史地位不容忽視,反映古人因地制宜之醫療智慧。近年亦有學者探討陶瓷材質之生物相容性,或重新評估其於特定療法(如放血、刮痧)中之潛在價值,惟仍需進一步實證研究。
陶針作為中醫工具演進之見證,體現「砭石→陶針→金屬針」的技術脈絡,亦為探究非藥物療法提供重要線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