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疼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疼酸

疼酸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肢體或肌肉出現酸楚不適之感,常伴隨隱痛或沉重感,屬「痠痛」範疇。此症多因氣血運行不暢、經絡阻滯,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與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侵襲,或內傷氣血不足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:「諸病胕腫,疼酸驚駭,皆屬於火。」說明疼酸可因火邪熾盛,灼傷經絡,導致氣血壅滯而發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指出,濕邪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,使肌肉關節酸脹沉困;而寒邪收引,則可凝滯血脈,引發冷痛酸楚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

    • 風濕:風性走竄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流注經絡,常見肢體酸重、游走不適。
    • 寒濕:寒主收引,濕滯筋肉,易致局部冷痛酸麻,遇寒加劇。
    • 濕熱:濕熱交蒸,蘊結經脈,可見酸脹灼熱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濕熱痺證」。
  2. 氣血失和

    • 氣虛:衛外不固,腠理疏鬆,外邪易侵,酸軟乏力。
    • 血瘀:經脈瘀阻,血行不暢,「不通則痛」,酸楚固定。
    •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,酸軟隱痛,久站或勞累後加重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風濕阻絡:酸楚游走,關節腫脹,舌苔白膩。
  • 寒濕凝滯:酸冷沉重,得溫稍減,脈沉緊。
  • 濕熱蘊結:酸脹灼熱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。
  • 氣血兩虛:酸軟無力,面色萎黃,脈細弱。
  • 肝腎不足: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脈沉細。

相關典籍延伸
除《素問》外,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太陽病發汗,遂漏不止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」,描述外感過汗後筋脈失養之酸急;《諸病源候論》則分述「風痺」「濕痺」之酸重特徵,進一步完善外邪致病的機理。

疼酸一症,須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重視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或祛邪,或扶正,以恢復機體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