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提插補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提插補瀉
提插補瀉為針刺補瀉手法之一,指在針刺得氣後,透過調整針體上下進退的速度與力度,以區分補瀉效應的技術。其理論淵源可追溯至《難經·七十八難》所載:「推而內之是謂補,動而伸之是謂瀉。」意指將針向下插(推內)為補法,向上提(動伸)為瀉法。後世醫家據此深化發展,形成系統化的提插補瀉操作規範。
操作要領
-
補法:以「緊按慢提」為原則。
- 緊按:針尖得氣後,用力向下插針,動作迅捷而沉穩,力度偏重,以激發經氣內入。
- 慢提:隨後緩慢輕柔地將針上提,力度減輕,使氣血得以蓄積。
- 反覆操作此手法,可助益正氣,適用於虛證或氣血不足之症。
-
瀉法:以「緊提慢按」為原則。
- 緊提:得氣後迅速用力將針上提,力度加重,以引導邪氣外散。
- 慢按:隨後緩慢輕壓針體下插,動作柔和,避免過度擾動經氣。
- 反覆施行此手法,能疏泄病邪,多用於實證或氣滯血瘀之候。
理論基礎
提插補瀉的核心在於調控經氣運行方向。補法透過重插輕提,促進氣血內聚、溫養臟腑;瀉法則藉重提輕插,導引病邪外泄、疏通經絡。此手法結合「徐疾」「輕重」的變化,與捻轉補瀉、呼吸補瀉等手法相輔相成,構成針刺治療的多元調氣體系。
臨床應用
- 補法適應證:氣虛、陽虛、慢性虛損性疾病,如脾胃虛弱、倦怠乏力等。
- 瀉法適應證:實熱、疼痛、急性壅滯病症,如風濕痹痛、實熱高熱等。
提插補瀉的關鍵在於力度與節奏的精準掌握,需配合患者體質與病情,靈活調整操作深度與頻率,以達「調氣治神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