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提彈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提彈法
提彈法為中醫理筋手法之一,亦稱「提筋法」、「彈筋法」、「撥絡法」或「彈筋撥絡法」,結合「提法」與「彈法」兩種操作技術。其手法步驟為:以手或拇指、食指捏持患者傷處或鄰近部位的肌腱、肌肉,向上提起後迅速鬆開,並以指腹或指尖順勢彈撥筋肉組織。此法能疏通經絡、行氣活血,緩解筋肉攣急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適用於多種軟組織損傷及慢性勞損。
適用部位與病症
提彈法主要針對較長或較短的肌腱與肌肉群,操作時需依組織特性調整手法:
- 短肌腱:如胸鎖乳突肌、跟腱等,多以「提法」為主,捏提後快速釋放,以鬆解局部粘連。
- 長肌群:如斜方肌、肱二頭肌、三角肌、背闊肌及腰背伸肌群等,則結合提、彈二法,先提拉後彈撥,增強對經絡的刺激,調節肌肉張力。
此手法對急性扭挫傷或慢性勞損(如頸肩腰背痠痛、肌腱炎)均有療效,尤其擅長緩解因氣滯血瘀或筋脈拘急所致的疼痛。
操作要點
- 提拉力度:需依患者體質與損傷程度調整,以能提起筋肉且不引起劇痛為度。
- 彈撥方向:順肌纖維走向輕快彈撥,避免逆勢粗暴操作,以防二次損傷。
- 經絡理論:可配合循經取穴,如彈撥膀胱經背俞穴周邊筋肉,兼顧臟腑調理。
中醫理論基礎
提彈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按蹻導引」之術,符合「鬆則通,順則通」的治筋原則。透過外力提拉與彈撥,能刺激局部經氣,解除「筋結」或「橫絡」(筋肉粘連結塊),恢復「筋柔骨正」的生理狀態。此外,彈撥動作可激發經絡感傳,調和營衛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的效果。
臨床應用延伸
除傷科病症外,提彈法亦可用於內科雜症輔助治療。例如彈撥腋下極泉穴周邊筋肉,可調節心氣,緩解胸悶;提彈小腿腓腸肌則能疏解足太陽膀胱經氣滯,改善下肢痠重。手法變化上,若結合「搖法」或「抖法」,可進一步增強關節鬆解效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