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提壺揭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提壺揭蓋

「提壺揭蓋」為中醫治療法則之一,屬「通因通用」之變法,其理取象於揭開壺蓋以利水流,喻指通過宣發肺氣或升提氣機以通利小便的治法。此理論根源於中醫臟腑氣化學說,強調肺在水液代謝中的關鍵作用。

理論基礎

肺主氣,司宣發肅降,為「水之上源」。《黃帝內經》謂:「肺主行水」、「通調水道」,意指肺氣透過宣發與肅降功能,調節全身津液輸布與排泄。肺氣宣發,則水液外達皮毛而為汗;肺氣肅降,則水液下輸膀胱而為尿。若肺氣閉鬱,宣降失司,上源壅塞,則水道不通,可致小便不利、水腫,甚則喘滿胸脹。此時若徒利小便,反難奏效,當以宣肺為先,使氣行則水行。

臨床應用

此治法常見於以下證候:

  1. 風水相搏證:外邪犯肺,肺失宣降,症見浮腫(眼瞼為甚)、小便短少,兼惡風發熱。方如越婢湯,以麻黃宣肺解表,配石膏清鬱熱,生薑、大棗調和營衛,肺氣開則水道通。
  2. 肺熱壅盛證:痰熱阻肺,氣機閉塞,見咳喘胸悶、小便澀痛。方用麻杏石甘湯加桔梗、桑白皮,清宣肺熱以利水道。
  3. 氣滯水停證:情志鬱結,肺氣不宣,三焦氣化不利,症見脅脹、小便點滴難出。可選柴胡疏肝散合枇杷葉、杏仁,疏肝宣肺並行。

配伍要點

  • 宣肺藥:麻黃、杏仁、桔梗等,開提肺氣以啟上源。
  • 升降相因:常配伍茯苓、澤瀉等降泄之品,形成「宣上通下」之勢,如《醫方集解》云:「蓋肺氣啟閉,則水自下行」。
  • 氣化三焦:佐少量升麻、柴胡,升提中氣以助肺氣布散,適用於脾肺氣虛之濕滯。

與他法區別

  • 與「開鬼門」異同:同屬發汗法,但「提壺揭蓋」專注於肺氣閉鬱所致小便不利,未必見表證;「開鬼門」則主風水在表,以汗法直接祛水。
  • 與「利小便」互補:若純屬下焦濕熱(如八正散證),則非此法所宜,需辨病位層次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整體調節」思想,透過肺氣之宣降,間接調動三焦氣化功能,展現「治病求本」之奧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