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提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提痧,又稱扭痧、擰痧或扯痧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推拿手法範疇。此法以手指夾持肌膚,反復提扯,使局部氣血通調,以達祛邪解表之效。
操作方法
操作時,施術者以拇指與屈曲之食指(或食指與中指)張開如鉗形,蘸取溫水後,夾持患者特定部位之肌膚,迅速提拉並鬆開,反復施術至局部呈現紫紅色瘀斑(即「出痧」)為度。常用部位包括眉心、頸項兩側(如風池、風府穴周邊)、胸前及咽喉兩旁等。古籍《急救痧症全集》記載:「蘇、揚、杭、紹風俗,患痧者令僕人以指抉其咽喉兩旁及項下胸前作菊花樣,謂之提痧。」可見此法於江南地區早為民間所習用。
中醫理論基礎
提痧之效,基於中醫「痧症」理論。所謂「痧」,乃外感穢濁邪氣,或內傷飲食積滯,致氣機壅塞,經絡不通,表現為頭脹胸悶、嘔惡泄瀉等症。提痧透過外力刺激皮膚與淺層經絡,引動局部氣血運行,達到以下作用:
- 宣通腠理:透過提扯肌膚,開泄毛孔,促使邪氣外透,緩解表證。
- 調暢氣血:刺激經絡穴位(如頸項部之太陽經、督脈),疏通瘀滯,改善氣血不暢所致之頭暈、胸悶。
- 祛濕化濁:針對暑濕或食積內停,提痧可助脾胃運化,緩解嘔吐、腹瀉。
適應症
提痧多用於外感或內傷所致之急症,如:
- 外感病:感冒初起、中暑(暑痧)、風寒束表之頭痛。
- 脾胃失調:飲食積滯、惡心嘔吐、水土不服。
- 氣機不暢:暈車、暈船、胸悶腹脹。
技術要點
- 手法輕重:需依患者體質調整力度,體弱者宜輕,以出痧為度,不可過度提扯。
- 部位選擇:以陽經分布處為主,如頸後、肩背,避開大血管及皮膚薄弱處。
- 介質使用:傳統以溫水潤滑,亦可蘸取少許香油或藥酒,以助散寒活血。
提痧作為簡便易行之療法,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觀念,透過體表刺激調和內在氣血,屬「痧症」急救與日常保健之實用技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