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體稟純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體稟純陽
「體稟純陽」為中醫兒科理論中描述小兒體質特徵的重要概念,源自《顱囟經》所載「小兒純陽之體」之說。此理論強調小兒生長發育階段,陰陽氣血未充,然其生機蓬勃、陽氣偏旺的生理特質。
理論基礎
- 純陽之義
「純陽」並非指小兒僅有陽氣而無陰液,而是相對於成人,其陽氣相對旺盛,陰液尚未充盈。此陽氣主導生長發育,表現為代謝旺盛、臟腑功能活躍,如心跳與呼吸速率較快、體溫略高等現象。 - 與「稚陰稚陽」之關係
清代醫家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提出「小兒稚陽未充,稚陰未長」,與「純陽」互為補充。「稚陰稚陽」強調小兒臟腑嬌嫩、形氣未足;而「體稟純陽」則側重其生長發育過程中陽氣的主導作用,二者共同構成小兒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的體質特點。
臨床表現
- 陽氣偏盛:易見發熱、煩躁、好動等症,且外感病邪易從陽化熱,如感冒迅速轉為高熱。
- 陰液易耗:因陽氣亢奮,若調護失宜(如過食辛燥或外感溫邪),易耗傷津液,出現口乾、便秘、尿黃等熱象。
與病理的關聯
小兒「純陽」體質使其疾病傳變迅速,如外感風寒可驟然化熱入裡,或熱極生風而發驚厥。然此特質亦賦予其較強的恢復能力,若能及時清解邪熱,往往癒後較佳。
歷代醫家觀點
-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錢乙以「五臟有餘不足」論小兒體質,心肝常有余,脾肺常不足,與「純陽」理論相呼應。
- 《幼幼集成》:陳復正進一步闡釋,小兒雖陽氣旺盛,然需避免過用苦寒克伐生機,體現對「純陽」的調護思想。
此理論至今仍指導中醫兒科診療,如治療小兒熱病時,注重清熱同時顧護陰液,或利用其陽氣充盛之特質,以輕靈藥味激發正氣驅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