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體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體骨穴

定位與歸類
體骨穴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明代《奇效良方》。其位置在足陽明胃經之「梁丘穴」兩側旁開一寸五分處,左右雙足各兩穴,共計四穴。後世《針灸大成》亦收錄此穴,別稱「髖骨」,然定位與主治與《奇效良方》所述相類。

主治功能
體骨穴主要用於治療下肢疾患,尤擅緩解「腿疼」之症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穴位於足陽明胃經循行區域,胃經多氣多血,主司下肢氣血濡養。若外感寒濕或氣血瘀滯,經脈不通則痛,灸刺體骨可疏通局部經氣,散寒除濕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

操作技法
傳統以艾灸為主,灸量依《奇效良方》記載為「二七壯」(即十四壯),取其溫通經脈、驅散陰邪之功。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或斜刺0.5-1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酸脹感向下肢傳導為佳。

理論延伸
從經絡學說分析,體骨穴鄰近胃經「梁丘」(郄穴,主治急性痛症),二穴配伍可增強鎮痛之效。另其別稱「髖骨」或與位置近髖關節相關,提示其調節髖膝活動的作用。現代臨床可延伸用於風濕痹痛、膝關節炎等屬氣血瘀滯者,然須辨證施治。

文獻考據
除《奇效良方》外,《針灸大成·經外奇穴》載:「髖骨四穴,在梁丘旁一寸五分,治腿腳諸疾」,可互為佐證。此穴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思維,亦反映古代醫家對局部阿是穴的臨床經驗總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