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體疽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體疽發

病名,指背部範圍較大之癰疽,屬中醫外科重症之一。見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四,又名「竟體發」。此證多發於背部,上可及肺俞穴,下可延至肝俞穴,或左或右,範圍廣泛,呈化膿性感染。其特點為患處紅腫熱痛,膿腫範圍大,且多伴隨明顯全身症狀。

病因病機
體疽發多因氣血虛弱,外感風熱毒邪,或內傷七情,飲食不節,導致氣血瘀滯,熱毒蘊結於肌膚而成。中年以上患者,因正氣漸衰,氣血運行不暢,更易罹患此證。若熱毒熾盛,可內陷營血,擾亂心神,甚則危及生命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背部大片紅腫,灼熱疼痛,逐漸化膿,潰後膿液稠厚或夾雜敗絮狀物。
  2. 全身症狀:初起可見惡寒發熱、頭痛、口渴、煩躁不安;若熱毒內陷,則見高熱、神昏譫語、舌絳苔黃、脈洪數或細數等危候。

證型辨治

  1. 初期(熱毒蘊結):患處紅腫熱痛,伴發熱惡寒,治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方用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加減。
  2. 成膿期(熱盛肉腐):腫痛加劇,膿成未潰,治宜托毒排膿,方用透膿散加減。
  3. 潰後(氣血兩虛):膿液排出,瘡口難斂,治宜補益氣血、生肌收口,方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加減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:泛指局部紅腫熱痛、易潰膿之陽證瘡瘍,範圍較小者稱「癰」,大者稱「癰」。
  • :分為「有頭疽」與「無頭疽」,前者屬陽證,後者屬陰證,體疽發屬有頭疽範疇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啓玄》指出,體疽發因「毒氣深沉,結聚不散」,強調早期清解熱毒之重要性。另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,背部癰疽若延誤治療,恐致「毒氣內攻」,需及時辨證施治。

此證預後與患者正氣強弱、治療及時與否密切相關,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,靈活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