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體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體厥

病證名,屬中醫厥證之一,指熱極反見通身冰冷如冰之特殊危候。此證首載於《溫疫論》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陽極似陰」,乃實熱熾盛,鬱閉於內,陽氣不得外達,反顯陰寒假象。臨床特徵為身冷如冰,甚則肢厥青紫,然胸腹捫之灼熱,或伴見高熱煩躁、神昏譫語、口渴引飲、便秘溲赤等真熱之象。

脈象與病機
《溫疫論》言:「陽證陰脈,身冷如冰為體厥……六脈如無者,群龍無首之象。」此處「陰脈」指脈沉伏細微,甚則脈絕難觸,乃熱毒深伏,氣血壅滯,脈道閉阻所致。其本質為「熱深厥亦深」,屬陽明腑實或三焦火毒壅盛之極期表現,與陰寒內盛之寒厥有本質區別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遵「熱者寒之」「通因通用」之則,急瀉內結之熱毒,破滯通腑,使陽氣得以宣通。主方選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,峻下熱結,開通閉塞。若熱毒熾盛,兼見神昏者,可合黃連解毒湯或加用安宮牛黃丸;若氣血兩燔,可參清瘟敗毒飲加減。服法強調「緩緩服下」,以防藥力過猛,正氣暴脫。

鑒別要點
需與寒厥(四逆湯證)、陽氣暴脫(參附湯證)等陰寒證鑑別。體厥雖外顯寒象,然必有舌絳苔焦、口氣穢濁、腹硬拒按等裡熱實證;而寒厥則見舌淡苔白、口不渴、溲清便溏等虛寒之徵。

相關理論延伸
此證與《傷寒論》「熱厥」概念相通,如「傷寒脈滑而厥者,裡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」,然體厥病勢更險,多見於溫病極期或疫毒內陷,屬「大實有羸狀」之危候。歷代醫家如吳又可、余師愚等,於疫病論治中尤重此證,強調「逐邪為第一義」,不可惑於外寒而誤投溫補。

附:厥證分類
中醫厥證分為寒厥熱厥氣厥血厥痰厥等,體厥屬熱厥之重症,臨床須結合四診,明辨標本,方能救逆於頃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