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傳心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傳心疽

病名
傳心疽為癰疽之一,特指其疼痛劇烈,直傳心部者。此症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六,多發於脅下京門穴與帶脈穴之間。其特徵為初起即痛癢徹心,狀如針刺,患者常因疼痛而難以轉側,或伴隨寒熱之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傳心疽之成因多與情志失調、氣滯血瘀,或外感邪毒有關。脅下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,若肝膽鬱熱,氣血壅滯,久而化火成毒,結聚於經絡,則發為癰疽。其痛徹心者,乃因邪毒內攻,擾及心脈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疼痛特徵:初起即覺脅下痛癢交作,其痛劇烈,如錐如刺,並向心部放射。
  2. 局部症狀:患處或見紅腫硬結,觸之灼熱,嚴重者潰破流膿。
  3. 全身症狀:或伴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等肝膽鬱熱之象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肝膽火毒證:症見脅下腫痛、色紅灼熱,伴口苦、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清瀉肝膽火毒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2. 氣滯血瘀證:患處刺痛拒按,皮色暗紅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治宜行氣活血、化瘀解毒,方選仙方活命飲血府逐瘀湯

外治之法

  1. 初起未潰:可外敷金黃散玉露散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2. 已成膿潰:宜提膿祛腐,用九一丹五五丹摻於瘡面,外蓋生肌玉紅膏。

相關經絡與穴位
傳心疽好發於京門穴(腎之募穴)與帶脈穴(足少陽、帶脈之會),此二穴為氣血匯聚之處,若邪毒蘊結,易致經絡阻塞,發為癰疽。治療時可配合針灸,取足臨泣陽陵泉等穴以疏泄少陽鬱熱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啟玄》指出:「此疽之發,痛徹於心,乃毒氣內攻之候。」強調其病勢急重,需及早辨治,以防毒邪內陷。後世醫家多參照癰疽通治之法,結合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等法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