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息
定義與生理基礎
太息,又稱嘆氣,屬中醫生理學名詞,指以呼氣為主的深呼吸。常人呼吸節律中,一呼一吸合稱「一息」,每息對應脈搏四次;三息之後,會自然出現一次較深的呼吸,此時脈搏五次,此現象於脈診中稱為「閏以太息」,為氣機調節之生理表現。
病理機制與證候
若患者頻繁嘆氣,則屬病理表現,稱為「善太息」。此症多因情志失調,導致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或肺氣壅滯,宣降失司所致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情志不遂則肝鬱氣滯,氣機不暢,故以嘆氣為舒解;肺主氣司呼吸,氣機鬱閉則呼吸深長以求宣通。
中醫辨證分型
-
肝鬱氣滯型:
- 伴見胸脅脹滿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薄黃,脈弦。
- 病機為肝失疏泄,氣機鬱阻,常見於長期壓力或情緒抑鬱者。
-
肺氣不宣型:
- 兼有胸悶氣短、咳嗽痰黏,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
- 病機為外邪犯肺或痰濕內阻,肺氣壅塞,呼吸不利。
古籍記載與理論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太息」與氣機升降相關,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憂思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氣道約,約則不利,故太息以伸出之。」說明情志影響氣道,嘆氣為代償性調節。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閏者,餘也,猶歲之有閏也。」比喻太息如曆法之閏,為呼吸節律之自然調節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從現代醫學角度,太息或與過度換氣症候群(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)部分重疊,但中醫更強調其與情志及臟腑功能的整體關聯,而非單純呼吸異常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以疏肝解鬱、宣肺理氣為主,方藥如柴胡疏肝散(肝鬱)、杏蘇散(肺氣不宣),針灸可取太衝、膻中等穴以調暢氣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