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太息,即嘆氣。以呼氣為主的深呼吸。正常人的呼吸中,一呼一吸稱為一息,一息脈動四次,三息之後有一次深呼吸,脈五動,脈診上稱為「閏以太息」。病理情況下,若患者頻頻嘆氣,稱為善太息。它是一個症狀,由肝膽鬱結,肺氣不宣引起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:「太息者,肝膽之氣鬱結,肺氣不宣也。」太息是指患者頻頻嘆氣,常常伴有胸悶、脅痛、噯氣、呃逆等症狀。

太息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肝膽鬱結:肝主疏泄,主藏血,若肝氣鬱結,疏泄不利,則會導致氣機不暢,出現胸悶、脅痛、噯氣、呃逆等症狀。
  2. 肺氣不宣:肺主呼吸,若肺氣不宣,則會導致氣道不通暢,出現呼吸困難、胸悶、咳嗽等症狀。
  3. 脾胃虛弱:脾胃主運化,若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則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出現氣短乏力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
太息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疏肝理氣:可用柴胡疏肝散、逍遙散等中藥進行治療。
  2. 健脾益氣:可用香砂六君丸、參苓白朮散等中藥進行治療。
  3. 宣肺化痰:可用百合固金湯、二陳湯等中藥進行治療。

太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2. 注意飲食調理,多吃易消化、清淡的食物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,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疾病。

太息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如果出現了相關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