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陽病

太陽病為《傷寒論》六經病之一,乃外感熱病之初期階段,主要因感受風寒邪氣,侵犯人體太陽經所引發。太陽為六經之首,主一身之表,統攝營衛,故外邪侵襲,太陽首當其衝。太陽病可分為「經證」與「腑證」兩大類,其病機、證候及治法各有特異。

太陽經證

太陽經證為邪氣初犯肌表,尚未深入臟腑之階段,主要表現為表證。依病邪性質及體質差異,又可分為「太陽中風」與「太陽傷寒」兩類。

太陽中風

太陽中風屬表虛證,因風邪偏勝,腠理疏鬆,營衛失調所致。其主要證候為: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頭痛、脈浮緩。由於衛陽不固,營陰外泄,故見汗出而惡風。治法當以調和營衛、解肌祛風為主,代表方劑為「桂枝湯」。

太陽傷寒

太陽傷寒屬表實證,因寒邪偏勝,腠理閉塞,衛陽被遏所致。其主要證候為:發熱(或未發熱)、惡寒、無汗、頭身疼痛、脈浮緊。寒性收引,故腠理緊閉而無汗。治法當以發汗解表、散寒宣肺為主,代表方劑為「麻黃湯」。

太陽腑證

若太陽表證未解,邪氣進一步內傳,影響太陽之腑(膀胱),則形成太陽腑證。依邪氣性質及病理變化,可分為「太陽蓄水證」與「太陽蓄血證」。

太陽蓄水證

太陽蓄水證因表邪未解,邪氣隨經入腑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。其主要證候為:發熱、惡風、小便不利、少腹滿、口渴或渴欲飲水但水入則吐(稱為「水逆」)。治法當以化氣行水、解表利濕為主,代表方劑為「五苓散」。

太陽蓄血證

太陽蓄血證因邪熱深入下焦,與瘀血互結於少腹所致。其主要證候為:少腹硬滿疼痛、如狂或發狂、小便自利、脈沉結。此證因瘀熱互結,擾亂心神,故可見神志異常。治法當以活血化瘀、瀉熱逐瘀為主,代表方劑輕證用「桃核承氣湯」,重證用「抵當湯」或「抵當丸」。

太陽病之變證與兼證

太陽病若失治、誤治,或患者體質特殊,可能出現變證,如「結胸」、「痞證」、「熱入血室」等。此外,太陽病亦常兼見他經證候,如太陽陽明合病、太陽少陽合病等,需依具體證候辨治。

太陽病為外感病之初期,正確辨證施治可防止病情傳變,故於臨床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