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陽發

病名:太陽發為生於瞳子髎穴處之癰疽,首載於《外科啓玄》卷四。此症多因足少陽膽經火毒蘊結,氣血壅滯而成。其特徵為瘡起根赤,腫硬焮痛,膿成則潰,屬外癰範疇。

病因病機
足少陽膽經循行過目銳眥(瞳子髎穴),若因情志鬱結、飲食辛辣,或外感風熱邪毒,致使膽經火毒熾盛,循經上攻,凝聚於此,則發為癰疽。氣血壅滯,化熱腐肉,故見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順證:瘡形高突,根盤緊束,色赤焮痛,膿液黃稠,潰後腫消痛減,為正氣充足、毒邪外透之象。
  • 逆證:瘡色青黑,漫腫平塌,久不潰膿,或潰後膿水清稀,兼見大渴煩躁、出血不止等症,此乃毒邪內陷、氣血衰敗之危候,預後不良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初起:宜清泄膽經火毒,方用柴胡清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或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以瀉火解毒。
    • 成膿期:佐以透膿散結,可選透膿散(《外科正宗》)合黃連解毒湯。
    • 潰後:若氣血虧虛,瘡口難斂,宜托裡生肌,用托裡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腫硬未潰,可用金黃散(《醫宗金鑒》)調敷,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膿成則切開引流,潰後以九一丹(《醫宗金鑒》)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鑒別
太陽發需與眉棱骨癰(生於眉頭攢竹穴)及顴疽(生於顴骨)相區別。三者雖同屬頭面癰疽,然經絡所屬不同,治法亦有差異。

預後
順證者膿出毒泄,調治得當可癒;若見逆證,如毒陷神昏、瘡色敗黯,則屬險惡,當參無頭疽治法,急予清營涼血、解毒開竅之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