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腑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太陽腑病,亦稱太陽腑證。由太陽經邪熱不解,內傳膀胱所致。有蓄水與蓄血兩類病變。

太陽證邪熱隨經入腑,熱與水結,膀胱氣化失職,證見口渴,煩躁、不得眠,脈浮,小便不利,水入即吐,為膀胱蓄水證,治宜五苓散。

太陽邪熱與瘀血結於下焦少腹部位,其人如狂或發狂,少腹急結或硬滿,小便自利,脈沉澀或沉結,為膀胱蓄血證,量其輕重,治宜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、抵當丸。

太陽腑病,又稱太陽腑證,是指太陽經邪熱不解,內傳膀胱所致的病證。太陽腑病有蓄水與蓄血兩類病變。

蓄水證是由於太陽經邪熱隨經入腑,熱與水結,膀胱氣化失職所致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口渴、煩躁、不得眠,脈浮,小便不利,水入即吐。

蓄血證是由於太陽邪熱與瘀血結於下焦少腹部位所致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其人如狂或發狂,少腹急結或硬滿,小便自利,脈沉澀或沉結。

太陽腑病的治療,應根據其臨床表現,辨證施治。蓄水證宜用五苓散,蓄血證宜用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、抵當丸。

以下是《傷寒論》中關於太陽腑病的論述:

“太陽腑病,脈浮,小便不利,水入即吐,此為蓄水證,宜五苓散。”

“太陽腑病,其人如狂或發狂,少腹急結或硬滿,小便自利,脈沉澀或沉結,此為蓄血證,量其輕重,治宜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、抵當丸。”

太陽腑病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病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。因此,如果出現了太陽腑病的相關症狀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