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實壅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實壅悶
病證名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。指小兒因痰濁實邪停滯於胸膈,阻遏氣機,導致胸悶氣逆、時有嘔吐、食欲不振等症候。此證屬中醫「痰證」範疇,多因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運化乏力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;或外感邪氣,肺失宣降,津液凝滯成痰,痰濁內蘊,上壅胸膈所致。
病機與表現
痰為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氣機。痰實壅滯胸膈,則胸中痞滿窒悶;痰阻氣逆,胃失和降,故見嘔吐頻作;痰濁困脾,運化失職,故不思飲食。若痰鬱化熱,可兼見煩躁、痰黃黏稠;若兼寒象,則痰白清稀、畏寒肢冷。舌象多見苔白膩或黃膩,脈滑或弦滑。
治療方向
以化痰降氣、寬胸暢膈為主,依痰之寒熱屬性辨治:
- 痰熱壅滯:選用清熱化痰方劑,如黃連溫膽湯加減,或竹茹、瓜蔞、浙貝母等藥。
- 寒痰凝滯:宜溫化寒痰,方如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,酌加生薑、紫蘇子等。
- 痰食互結:若兼食滯,可配合消導藥如山楂、神麯、萊菔子等。
相關典籍延伸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痰實」多與小兒肝脾不調相關,強調調理中焦為要;《證治準繩》則指出,痰壅胸悶者當分虛實,實證宜攻逐痰涎,虛證需健脾化痰。臨床亦可配合針灸,取穴如膻中、豐隆、內關等,以通調氣機、化痰除滿。
此證與現代醫學「小兒消化不良」「胃食道逆流」或「呼吸道感染伴痰阻」等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治療重在辨痰之性質與病位,以恢復氣機升降為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