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嗽,亦稱痰咳,首見於《濟生方·咳嗽》。《明醫指掌》卷三載:「痰嗽者,嗽動有聲有痰,痰出嗽止是也。」此症以咳嗽伴隨痰液排出為主要特徵,痰出則咳暫緩,屬中醫咳嗽證型之一,多因痰濁內阻、肺失宣降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痰嗽之成,多因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,致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。肺主宣發肅降,若肺氣不利,則津液停聚為痰;脾主運化水濕,脾虛則濕聚成痰,上貯於肺;腎主水液代謝,腎陽不足則水泛為痰。此外,肝氣鬱結,木火刑金,亦可灼津為痰,引發痰嗽。

臨床表現

痰嗽常見以下證候:

  1. 痰濁壅肺:咳嗽痰多,色白黏稠或黃稠,胸膈痞滿,苔膩脈滑。
  2. 肝火犯肺:咳痰黏滯,痰中帶血,面赤咽乾,脈弦數。
  3. 脾虛濕盛:痰多清稀,食少倦怠,大便溏薄,舌淡胖有齒痕。
  4. 寒熱夾雜:痰嗽反覆,寒熱交作,或見面部虛浮,此屬痰飲內停、正邪相爭之象。

治療方藥

中醫治痰嗽,首重辨證論治,分型施藥:

  1. 痰熱壅肺:宜清熱化痰,方用清氣化痰丸(陳皮、杏仁、黃芩、瓜蔞仁等)或黛蛤散(青黛、蛤殼),清肺瀉火,化痰止咳。
  2. 痰濕阻肺:當燥濕化痰,選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)合三子養親湯(蘇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),或半瓜丸(半夏、瓜蔞)以健脾化痰。
  3. 風痰上擾:若痰嗽驟作,頓吐痰食,屬肝風夾痰,宜青州白丸子(半夏、天南星、白附子)祛風滌痰,平肝和胃。
  4. 外寒內飲:痰稀泡沫,惡寒無汗,可投小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)溫肺化飲。

相關鑑別

痰嗽與痰咳雖名近而實異。痰咳泛指咳嗽痰多之證,痰嗽則特指痰出咳止之症。另與乾咳有別,後者無痰或痰少難咯,多屬陰虛肺燥。

此症若遷延不癒,可進一步發展為痰飲肺脹,故早期辨明痰之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尤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倡「治痰先治氣」,張景岳重「脾腎為生痰之源」,皆為臨證要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