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稀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稀白

痰稀白為中醫病狀名,屬濕痰、寒痰範疇。其質地清稀、色白,多因體內陽氣不足或寒邪侵襲,導致水濕停聚、肺脾功能失調而成。此類痰液與熱痰之黏稠黃濁有明顯區別,反映陰寒或水濕內停之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寒:風寒之邪犯肺,肺氣失宣,津液凝滯為痰。患者多伴咳嗽聲重、鼻塞流清涕、惡寒無汗、舌苔薄白、脈浮緊等表寒證候。
  2. 脾陽虛衰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。常見於久病體虛者,症見痰多稀白、胸悶脘痞、食欲不振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脈濡緩。
  3. 腎陽虧虛:腎為水臟,腎陽虛衰則氣化無力,水濕上泛為痰。多見於老年或慢性病患者,伴腰膝酸冷、夜尿頻多、畏寒肢冷等腎陽不足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痰質與色:痰液清稀如水,或呈泡沫狀,色白透明,甚則帶有寒意。
  • 兼症辨別
    • 外感風寒者,多見表證,如頭痛、身痛、噴嚏。
    • 內傷陽虛者,則以畏寒、倦怠、舌淡等裏虛寒證為主。

相關證型

  • 寒飲伏肺:痰稀白量多,遇寒加劇,甚則氣喘不得平臥,屬痰飲病範疇,與《金匱要略》「痰飲咳嗽病」所述相類。
  • 濕阻中焦:痰濕困脾,兼見脘腹脹滿、口黏膩、大便溏瀉,此類痰稀白多與脾濕相關,治當溫脾化濕。

中醫理論延伸
痰稀白之形成,與「津液不歸正化」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云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」若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水液代謝障礙,則津液聚而為痰。寒痰、濕痰皆屬陰邪,易傷陽氣,故治療時常配伍溫化之品,如乾薑、細辛、茯苓等,以振陽氣、化痰飲。

此證臨床須進一步結合四診,區分外感內傷、虛實標本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