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涎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痰涎血,病證名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咯血》,指痰涎中夾雜血絲、血點或小血塊之症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血源流》詳述其病機與辨治,認為此症多因「脾家蓄熱」所致,臨床須分證論治:
一、病因病機
- 脾經積熱:脾失健運,濕熱內蘊,灼傷血絡,血隨痰出。
- 六經火旺:三焦火熾,上炎肺金,煎灼津液成痰,迫血妄行。
- 情志內傷:思慮過度,心脾兩虛,或肺陰耗傷,虛火灼絡。
- 陰虛火動:腎陰虧虛,相火妄動,痰瘀互結,損傷脈絡。
二、證治分型
- 脾熱痰血
- 主證:痰多黏稠帶血,胸悶口苦,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脾瀉熱,涼血化痰。
- 方藥:加味逍遙散(丹梔逍遙散加黃芩、貝母)、清肺湯(《醫宗金鑒》方,含桑白皮、地骨皮)。
- 六經火熾
- 主證:痰血鮮紅,面赤煩渴,脈洪數。
- 治法:瀉火涼血。
- 方藥:山梔地黃湯(梔子、生地、丹皮、赤芍)。
- 心脾兩傷
- 主證:痰中帶紅絲,心悸失眠,脈細數。
- 治法:養心清肺。
- 方藥:天門冬湯(天冬、麥冬、遠志、茯神)。
- 陰虛痰血
- 主證:痰少血黯,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。
- 方藥:清火滋陰湯(熟地、黃柏、知母、玄參)。
三、辨治要點
《證治匯補》強調需分「痰血先後」:
- 血先痰後:相火亢盛,宜降火為主(如黃連解毒湯),慎用燥痰藥。
- 痰先血後:積熱生痰,宜清痰為先(如貝母瓜蔞散),過用血藥恐痰滯。
此症與「咳血」「唾血」相關而異:咳血多肺絡傷,唾血多脾不統血,痰涎血則痰與血並見,病位涉脾、肺、腎三臟,虛實夾雜。歷代醫家重視「痰瘀同治」,如《血證論》提出「化痰必兼消瘀」,臨床可佐三七、蒲黃等化瘀止血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