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涎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涎症,乃中醫病證名,指痰濕濁邪停聚胸膈所引發之疾患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痰涎壅滯,氣機痹阻」,屬痰證之特殊表現範疇。

病因病機
《萬病回春·痰涎》明確指出:「痰涎在心膈」為致病關鍵。蓋因肺失宣降、脾失健運,水液不歸正化,釀生痰濕;或肝氣鬱結,三焦水道不利,痰濁內停。痰涎黏滯,上擾胸膈,阻遏氣血運行,故見「渾身胸背脅痛不可忍」,其痛勢多呈牽掣釣痛,乃痰濕流注經絡之徵。痰性陰濁,陽氣被遏,則見「手足冷痹」,此為痰阻陽氣不達四末之候。

臨床特徵

  1. 疼痛特異性:痛處遊走不定,或固定於胸背脅肋,觸按無明顯壓痛點,與瘀血刺痛有別。
  2. 痰象顯著:多伴喉間痰鳴、咯痰黏稠,或自覺咽喉如物梗阻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(梅核氣)。
  3. 兼夾證候:若痰鬱化熱,可見口苦苔黃;痰飲凌心,則悸動不寧;痰阻清陽,常見頭暈目眩。

證型辨析

  • 寒痰凝滯:痰色白清稀,畏寒喜暖,舌淡苔白滑,脈沉弦。
  • 痰熱互結:痰黃稠黏,煩熱口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氣鬱痰阻:情志誘發,胸悶太息,脈弦滑,此型與肝鬱密切相關。

治法探微
宗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之旨,臨證需分寒熱虛實:

  • 寒痰者,宜溫化降逆,方如《金匱要略》苓桂朮甘湯合半夏厚朴湯;
  • 痰熱者,當清熱化痰,小陷胸湯加竹茹、膽南星;
  • 氣鬱痰阻者,需理氣開鬱,四逆散合旋覆花湯加減。

古籍佐證
除《萬病回春》外,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」;《醫宗必讀》更直指「怪病多痰」,痰涎症之變證百端,正合此論。歷代醫家尤重「調氣為先」,蓋因「氣行則痰消」,故治痰必佐理氣之品。

此症與西醫學之肋間神經痛、帶狀皰疹後遺痛等有部分相似,然中醫辨證尤重痰濕病理因素,體現「同病異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