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哮

痰哮為中醫哮證之一類,以痰濁壅盛為主要病理特徵。其病機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濕生痰,上貯於肺,致使肺氣壅滯,宣降失常而發為哮鳴。《證治匯補·哮病》指出:「哮雖肺病,而肺金以脾土為母,俾脾氣溷濁,則上輸濁液盡變稠痰,肺家安能清淨?」故痰哮之治,除清肺化痰外,尤重健脾祛濕,以斷痰濁之源。

清代名醫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·哮》中強調:「痰哮……大概以溫通肺臟、下攝腎真為主,久發中虛,又必補益中氣。」此論點明痰哮久病者,多兼肺、脾、腎三臟虛損,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不宜過用辛散苦寒、破氣耗正之品,而應以溫通肺氣、健脾益腎為法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痰熱壅肺型

    • 症見:哮鳴氣粗,痰黃稠黏,胸悶煩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肺化痰,降氣平喘。
    • 方藥:清金丸、五虎湯加減,常用藥如黃芩、桑白皮、杏仁、浙貝母等。
  2. 寒痰伏肺型

    • 症見:哮鳴痰白清稀,遇寒易發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弦緊。
    • 治法:溫肺散寒,化痰平喘。
    • 方藥:小青龍湯加減,常用麻黃、細辛、乾薑、半夏等。
  3. 脾虛痰盛型

    • 症見:哮鳴反覆,痰多色白,食少倦怠,大便溏薄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弱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痰,培土生金。
    • 方藥:六君子湯合三子養親湯,酌加茯苓、白朮、陳皮等。
  4. 腎虛痰阻型

    • 症見:哮鳴日久,呼多吸少,痰黏難咯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    • 治法:補腎納氣,化痰定喘。
    • 方藥:參蛤散合白果湯,常用人參、蛤蚧、胡桃肉、白果等。

古籍參考方劑

  • 《簡明醫彀》推崇寧肺湯,以潤肺化痰、扶正祛邪為長。
  • 蘇沈九寶湯適用於痰哮兼表寒者,具宣肺散寒、化痰平喘之效。

痰哮與一般哮喘有別,其特點在於痰濁內蘊為核心病機,故治療上需注重痰之成因與臟腑虛實,靈活運用溫化、清消、補益等法。相關鑑別可參閱「哮喘」、「哮證」等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