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哮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哮嗽

痰哮嗽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喉間痰涎壅盛,伴隨哮鳴聲與咳嗽症狀的綜合表現。此證首見於清代醫家吳澄所著《不居集》卷十五,屬痰飲病變範疇,與「痰哮」「痰飲咳嗽」密切相關,然其病機與臨床特徵更具複合性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濁內伏: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,上貯於肺;或久病肺虛,氣不布津,痰飲內生。
  2. 外邪引動:風寒、風熱之邪外襲,或異氣(如花粉、塵埃)刺激,引動伏痰,痰隨氣升,搏擊氣道。
  3. 氣機壅滯:痰阻氣道,肺氣宣降失常,氣逆則哮鳴有聲,痰湧則咳嗽頻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喉中痰鳴如拽鋸,痰液黏稠或清稀量多,咳嗽陣作,甚則喘息不得平臥。
  • 兼症:胸膈滿悶,呼吸急促,或見口唇青紫,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滑或弦滑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寒痰哮嗽:痰色白清稀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沉緊。多因寒飲內停,遇寒誘發。
  2. 熱痰哮嗽:痰黃黏稠,面赤煩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常因痰鬱化熱,或外感風熱所致。
  3. 虛痰哮嗽:痰白量少,氣短聲低,舌淡胖有齒痕,脈細弱。多見於久病脾肺兩虛者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寒痰:溫肺散寒、化痰平哮,方如小青龍湯加減。
  • 熱痰:清熱宣肺、滌痰利氣,方如定喘湯合桑白皮湯。
  • 虛痰:健脾益肺、化痰降逆,方如六君子湯合三子養親湯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不居集》指出:「痰哮嗽者,痰阻氣道,哮鳴與咳並見。」強調痰飲為病之根。
  • 《證治匯補》提及:「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,因內有壅塞之氣,外有非時之感,膈有膠固之痰。」闡明痰、氣、外邪交互為患之機理。

此證屬本虛標實,臨床需辨痰之寒熱虛實,結合整體調理,尤重脾肺二臟。歷代醫家對痰哮嗽之論述,均圍繞「痰飲伏肺」這一核心病機展開,治法亦以化痰為要,兼顧標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