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體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體療,是古代醫學分科之一,相當於現在的內科。早在唐代,太醫署已將醫科進一步劃分為體療、瘡腫、少小、耳目口齒、角法等五個專科,且學生比例和修業年限也有一定差別。體療修業年限最長,為七年。學生數量最多,占太醫署醫學生總數的1/2。宋以後,改稱大方脈,此種稱謂一直沿襲至清末。
《太醫令》中記載:「體療者,治內病也。凡內病,皆屬體療。」體療的範圍很廣,包括內科、婦科、兒科等。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說:「體療者,治內病也。內病者,五臟六腑之病也。」
體療的診斷方法,主要依據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。望診主要觀察患者的面色、舌苔、脈象等;聞診主要聽患者的呼吸、咳嗽、痰音等;問診主要詢問患者的病史、症狀等;切診主要按壓患者的脈象、腹部等。
體療的治療方法,主要包括內服藥、外用藥、針灸、推拿等。內服藥是指將中藥煎煮成湯劑,讓患者口服;外用藥是指將中藥研磨成粉末,外敷於患者的皮膚;針灸是指用針刺入患者的穴位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;推拿是指用手在患者的體表進行按摩、推拿,以疏通經絡、舒筋活絡。
體療是一種古老的醫學分科,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它以中醫的整體觀念為基礎,通過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,辨證施治,對內科、婦科、兒科等疾病有著很好的療效。
以下是《太醫令》中關於體療的部分內容:
「體療者,治內病也。凡內病,皆屬體療。其法,以五臟六腑為主,以經絡為輔。五臟六腑者,人身之本也。經絡者,人身之路也。經絡不通,則五臟六腑之氣不通,而內病生焉。故治內病,必先通經絡,而後調五臟六腑之氣。經絡通,則五臟六腑之氣通,而內病自愈。
「體療之法,有內服、外用、針灸、推拿等。內服者,以湯劑為主。外用者,以膏藥、散劑、塗擦等為主。針灸者,以針刺、艾灸等為主。推拿者,以按摩、推拿等為主。
「體療之法,要因人而異,因病而異。不可一概而論。凡用藥,必先辨證,而後用藥。不可妄用。凡用針灸,必先辨穴,而後用針。不可亂刺。凡用推拿,必先辨經絡,而後推拿。不可亂按。
「體療之法,有簡易者,有繁難者。簡易者,如感冒、發熱、咳嗽、腹瀉等,可用湯劑、膏藥、散劑等治療。繁難者,如心臟病、肝病、腎病等,需用針灸、推拿等治療。
「體療之法,有急症者,有慢性者。急症者,如中風、昏迷、休克等,需立即治療。慢性者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冠心病等,需長期治療。
「體療之法,有男科者,有女科者。男科者,如陽痿、早泄、前列腺炎等。女科者,如月經不調、痛經、不孕症等。
「體療之法,有兒科者,有成人科者。兒科者,如小兒疳積、小兒麻痹、小兒哮喘等。成人科者,如感冒、發熱、咳嗽、腹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