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體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體療」詳解

「體療」為古代中醫分科之一,主要涵蓋內科範疇,其名稱與職能隨時代演變而有所調整。

歷史沿革

唐代太醫署將醫學教育劃分為五大專科,分別為:

  1. 體療:主攻內科疾病,修業年限最長,達七年,學生人數佔醫學生總數一半,顯示其重要性。
  2. 瘡腫:專治外科瘡瘍腫毒。
  3. 少小:即小兒科,負責嬰幼兒疾病。
  4. 耳目口齒:針對五官及口腔疾患。
  5. 角法:類似拔罐、外治等療法。

宋代以後,「體療」改稱「大方脈」,此名稱沿用至清末。大方脈仍以成人內科為主,與「小方脈」(小兒科)並列,成為官方醫學體系的核心科目。

學術內涵

體療的理論基礎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強調陰陽平衡、五行生剋及臟腑經絡的整體調理。其診療範疇廣泛,包含:

  • 外感病:如風寒、暑濕等六淫所致疾病,治療上重視解表透邪。
  • 內傷雜病:涵蓋氣血失調、痰飲瘀血、情志失調等,治法包括補益、理氣、活血、祛痰等。
  • 虛勞調養:針對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等體質進行辨證施治。

診治特色

體療注重「辨證論治」,透過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分析病機,再依「八綱辨證」(陰陽、表裏、寒熱、虛實)制定治療方針。常用手段包括:

  • 方藥內服:如《傷寒論》經方、《千金要方》等典籍記載的複方加減。
  • 針灸導引:配合經絡理論調理氣血。
  • 食療養生:依體質選用藥膳,如補氣用黃耆、養陰用麥冬等。

體療的發展體現了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個體化治療」的核心思想,對後世內科學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