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體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體氣

病證名,指人體局部汗腺分泌具有特異氣味之病症,見於《外科正宗》卷四,又稱「體臭」。明代醫家陳實功於書中提及:「體氣一名胡氣,此因父母有所傳染者,又有胡胎而受生者,故不脫本來氣質。」指出此病與先天稟賦或遺傳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體氣多因先天稟受父母濕熱穢濁之氣,或後天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,導致濕熱內蘊,鬱久化濁,隨氣血運行至肌表,尤其易聚於腋下、臍窩、外陰等肌腠疏鬆之處。濕熱濁邪燻蒸肌膚,與汗液相搏,遂發異味。夏季陽氣外浮,汗出增多,濕熱之邪更易外透,故症狀往往加重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於腋下、臍部或陰部等處散發特異氣味,輕者需近身乃聞,重者氣味濃烈,遠距可察。其味或如狐騷,或似腐敗之氣,常伴汗出黏膩、局部皮膚潮紅等濕熱之象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五香散(《外科正宗》方):由沉香、檀香、木香、零陵香、麝香等組成,研細末外擦,芳香化濁,辟穢除臭。
    • 枯礬粉:燥濕收斂,可直接撲灑患處,減少汗液分泌。
    • 密陀僧散加枯礬:密陀僧清熱收濕,合枯礬增強燥濕止汗之效。
  2. 內治法
    若濕熱內蘊明顯,可配合內服清熱利濕之方,如 龍膽瀉肝湯 加減,以疏泄肝膽濕熱,或 清暑益氣湯 調理氣機,化濕和中。

  3. 其他療法
    古時亦有針灸療法,取 極泉(腋下)、三陰交(健脾化濕)等穴,調節局部氣血。若症狀頑固,傳統外科亦會以手術或蝕瘡法去除穢濁組織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闡述體氣與「狐臭」之別,強調體氣多屬先天,而狐臭可因後天不潔所致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則提出以「香佩療法」輔助,佩戴芳香藥末以掩濁氣。

此證雖不危及性命,然因氣味擾人,自古即受醫家關注,治法兼顧外治辟穢與內調濕熱,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