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體針麻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體針麻醉

體針麻醉乃針刺麻醉法之一種,與耳針麻醉、面針麻醉等法相對而言,係以針刺經穴及經外奇穴為主之麻醉方法。通常所稱之針刺麻醉,多指此體針麻醉法。

理論基礎

體針麻醉之理論根基源自中醫經絡學說與氣血理論。中醫認為,人體經絡系統乃氣血運行之通道,針刺特定穴位可調節經氣運行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:

  1. 經絡調節:針刺刺激經絡穴位,激發經氣運行,調和陰陽平衡
  2. 氣血疏通:促進局部及全身氣血流通,改善氣滯血瘀狀態
  3. 神經體液調節:通過神經反射及內分泌系統,調節痛覺傳導

操作要點

體針麻醉之施術,須遵循以下原則:

  1. 穴位選擇:以手術部位相應經絡之穴位為主,配合遠端取穴
  2. 針刺手法:多採用提插捻轉等手法,以得氣為度
  3. 刺激強度:視患者體質及手術需求調整,一般以中等刺激為主
  4. 留針時間:通常於術前30分鐘開始施針,術中持續刺激

臨床應用

體針麻醉適用於多種外科手術,尤以以下情況為宜:

  • 頭面部手術:如取穴合谷、內庭等
  • 胸腹部手術:常選足三里、三陰交等穴
  • 四肢手術:多取患側相應經絡穴位

其特點在於能保持患者清醒狀態,避免藥物麻醉之副作用,且術後恢復較快。然其效果受患者體質、術者技術及穴位選擇等因素影響,臨床須靈活運用。